聊起“现在怎么称呼韩国人呢”这事儿,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挺微妙的话匣子。每次跟朋友想聊聊隔壁那个国家,不管是聊综艺还是吐槽点啥,开口前脑子里总得先过一遍筛子,生怕哪个词儿一出口,就暴露了自己的年代感,或者更糟,显得特没礼貌。
这真不是我小题大做。
你想想,搁十几二十年前,老一辈人,甚至一些同辈人,嘴边还挂着那个极具侮辱性的词儿—— 高丽棒子 。这个词怎么来的,版本多得跟八卦新闻似的,有说是明朝的,有说是抗日时期的,但甭管源头是啥,那股子轻蔑和敌意是藏不住的。现在你要是还敢当着人面这么说,那不叫直爽,那叫没教养,纯属给自己找不痛快。这个词,它早就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彻底埋了。

后来呢,互联网发达了,韩流也来了。我们开始看他们的剧,听他们的歌,用他们的化妆品。称呼这事儿,好像也跟着变得“俏皮”起来。于是, 泡菜国 、 思密达 这类词就冒出来了。
说实话,这些词吧,性质挺模糊的。你说它有多大的恶意?好像也没有。很多时候,大家就是一种调侃,一种网络流行语的惯性使用。就像我们会自嘲是“搬砖的”、“打工人”一样。看到新闻标题写着“泡菜国网友又出奇葩言论”,大家会心一笑,点进去看看热闹。但是,你品,你细品。这里面是不是总有那么一丝丝的……标签化?把一个拥有五千多万人口、经济文化都相当复杂的国家,简单粗暴地浓缩成一盘泡菜,或者一个语气词,总觉得哪儿差点意思。
这感觉就像,一个外国人一提起中国,脑子里就只有“功夫”和“熊猫”,然后管我们叫“Kung Fu People”。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哭笑不得?有点被冒犯到?对,就是这种感觉。一种不被认真对待,被片面理解的别扭感。所以, 泡菜 、 思密达 这类词,私下里跟朋友吐槽开开玩笑,可能无伤大雅,但真要放到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或者跟韩国朋友交流,还是收起来吧。不高级,真的。
那么问题来了,绕开了雷区,我们到底该用什么词?
其实答案简单得有点出人意料。
最稳妥、最中性、最不会出错的,就是—— 韩国人 。
对,就这么朴实无华。就像我们称呼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一样。它就是一个客观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称谓。你在讨论新闻时可以说“根据报道, 韩国人 的生育率持续走低”,你在跟朋友聊天时可以说“我新认识一个 韩国人 ,中文说得贼溜”,完全没毛病。
如果你想表达更亲近一点的态度,或者特指某个关系,那就可以用—— 韩国朋友 。 “我有个 韩国朋友 ,他带我吃的那家烤肉绝了!”你看,这么一说,距离感一下就拉近了。
再具体一点,当你想描述一个人的时候,国籍就只是一个前缀,真正重要的是他的身份和特点。比如,“那个在五道口开咖啡馆的 韩国小哥 ”、“教我做料理的 韩国阿姨 ”、“我超喜欢的那个 韩国演员 李政宰”。这样一来,对方不再是一个模糊的“韩国人”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说到底, 现在怎么称呼韩国人呢 ?这问题的核心,其实不是一个词汇选择题,而是一个心态反射题。
你心里是怎么看待对方的,你的语言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当韩流席卷而来,我们一边追着“欧巴”、“欧尼”,一边又对某些文化争议感到不爽;我们一边佩服他们的文化输出能力,一边又会吐槽他们的“宇宙起源”论。这种复杂又矛盾的情感,直接投射到了我们的语言上。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奇奇怪怪、充满矛盾感的称呼。
我有时候觉得,我们之所以会对“怎么称呼”这件事如此纠结,恰恰是因为我们跟韩国的距离太近了。文化上千丝万缕,地理上是搬不走的邻居,经济上又盘根错节。我们太了解对方,又因为太了解而产生了无数的摩擦和比较。不像对待一个遥远的、没什么交集的国家,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给出一个中性的称呼。
但时代在变,人也在变。随着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用刻板印象去定义一个群体是多么的懒惰和不负责任。我们开始学会去欣赏一个具体的导演,而不是泛泛地说“韩国电影不错”;我们开始去了解一个偶像团体背后的工业体系,而不是简单地用“韩流”两个字概括。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现在怎么称呼韩国人呢 ?
我的答案是:怀着一颗平常心,称呼他们本来的样子。
别用那些发霉的旧词去彰显自己的无知,也别用那些轻飘飘的网言网语去掩饰自己的偏见。就大大方方地叫一声“ 韩国人 ”,或者更具体一点,“那个很厉害的 韩国电竞选手 ”、“我的那位 韩国同事 ”。
语言是有力量的,它能筑起高墙,也能架起桥梁。当我们开始认真对待每一个称呼时,我们其实是在表达一种态度:我愿意放下预设,去了解作为个体的你。
这,比任何花哨的称谓都来得更有分量,也更得体。你觉得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