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动辄市值千亿、员工数以万计的电商巨头,他们的内部称谓,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学观察报告。什么“花名”啊,“同学”啊,“老师”啊,听起来是挺新鲜,挺有意思,可背地里,多少小心思、多少人情世故、多少权力格局,都悄悄地、不动声色地藏在这些简单的称呼里头,你想过没?
就拿大名鼎鼎的 “花名” 来说吧,这玩意儿最早是从 阿里巴巴 风靡起来的。据说啊,是为了打破层级壁垒,让大家都能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好汉一样,有个响亮又平等的代号。甭管你是CPO还是刚入职的实习生,在公司里,大家都是“逍遥子”、“行癫”、“青橙”……听着多诗意,多潇洒!我第一次听到这规矩的时候,心里还暗自赞叹,这公司文化,真是想得开,玩得转。
可你真入了局,会发现这“花名”的讲究,远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选花名那会儿,简直跟给自己取艺名似的,既要彰显个性,又不能太奇葩让同事摸不着头脑。有人翻遍金庸古龙,有人琢磨神话传说,还有人干脆从自己名字里谐音出来。我有个朋友,他叫老周,非得给自己整个花名叫“酒神”,说自己特能喝。结果呢,每次公司团建,他都要被“酒神酒神”地喊着劝酒,苦不堪言。你说,这算不算被自己的花名给“绑架”了?

更别提那些资深 P系列、M系列 的 高管花名 了,那可不是随便取的。有些是老板亲自赐予的,有些是内部文化沉淀出来的,往往带着点 “开国元勋” 的意味。你听着一个“风清扬”,那可不是什么普通角色,那是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谁敢直呼其名还不得掂量掂量?所以啊,这花名,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另一种 身份标识 ,一种更隐蔽、更 “江湖化” 的等级制度。虽然大家嘴上都喊着“花名”,但心里的那杆秤,可是一点都没偏。你对一个P8、P9的“花名”和一个P5的“花名”,内心的敬畏感能一样吗?别骗自己了,谁都知道,花名背后藏着 职级 ,藏着 话语权 。
离开了花名文化,咱们再看看 腾讯 系的 “同学” 。这个称谓,乍一听,多亲切啊!回到了青涩的校园时代,大家都是并肩作战的“同学”,充满朝气,充满活力。我第一次去腾讯访友,发现公司里从上到下,真的都在喊“同学”。“XX同学,这个方案你再看看?”“YY同学,晚上一起吃饭?”那氛围,一度让我觉得,哇,这公司也太年轻化了吧!
可“同学”这词儿,它也有它的微妙之处。你说,一个五十多岁,头发都开始泛白,手底下管着几百号人的 事业群总裁 ,被喊一声“XX同学”,他心里究竟是个什么滋味?是真觉得自己年轻了二十岁,还是觉得这称谓多少有点 “反差萌” 的 疏离感 ?在我看来,“同学”这个词,它 强调的是平等协作,弱化的是权力层级 。但这种弱化,往往是 “形式大于内容” 的。你再“同学”,老板依然是老板,他一句话就能定生死。所以,这种称谓,更像是一种 “集体认同” 的策略,让大家觉得自己是同一个 “班级” 里的人,目标一致,奋发向上。但别忘了,班级里也有班长、学习委员和小组长,权力结构依然清晰可见。
除了这些有特定文化背景的称谓,还有些更普遍的,比如 “老师” 。这个称呼啊,在中国的职场上,简直是万金油。你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去问公司的 IT运维 一个电脑问题,脱口而出:“老师,我电脑有点问题。”你请教一个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 工程师 ,也会喊一声“XX老师”。甚至,有些项目里,甲方对乙方那些看起来经验丰富、说话头头是道的人,也会尊称一句“老师”。
这 “老师” ,它自带一种 “传道授业解惑” 的光环,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你是个 有学问、有经验、值得尊敬 的人。它不像“X总”那么直白地摆出权力,也不像“花名”那么带有江湖气,更不像“同学”那么“平易近人”得有些 模糊边界 。它 介于尊敬和求教之间 ,是一种带着 实用主义色彩 的礼节。然而,如果你发现,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开始互称“老师”,那可能就有点变味了。尤其是一些人,明明没什么资历,却总爱摆出“老师”的架子,那真是让人 哭笑不得 。这种称谓的滥用,有时候反而会让真正的“老师”感到不适,也让原本的尊重变得廉价。
当然,还有最传统的 “X总” 。在那些 “传统” 色彩浓厚的电商公司,或者在更 “正式” 的场合,无论公司内部怎么玩“花名”或“同学”,一旦遇到客户、合作伙伴,或者更高级别的领导,那一声 “X总” ,简直是条件反射般地蹦出来。这声“总”,它像一道 无形的屏障 ,瞬间拉开了距离,也清晰地标明了 权力的大小和尊卑 。我曾在一个公司见到,内部大家“花名”喊得热火朝天,可一旦 大老板 出现,空气都凝固了,大家立刻切换频道,毕恭毕敬地喊一声“马总”、“刘总”。那切换速度,简直比变脸还快!这说明什么?说明无论表面上如何 “去中心化” ,如何 “扁平化” ,职场终究是个 金字塔结构 。那些所谓的“平等”称谓,很多时候不过是给 金字塔的棱角 ,涂上了一层 柔和的色彩 ,让它看起来没那么锋利罢了。
我个人觉得啊,这些称谓的变化,其实折射出的是 中国职场文化 在 互联网时代 的一种 探索和挣扎 。一方面,我们渴望 打破旧有的森严壁垒 ,追求更 自由、更平等 的交流氛围;另一方面, 传统文化中对权威的敬重、对等级的认可 ,又根深蒂固,难以彻底去除。所以,我们看到了各种 “折中方案” :既有 “江湖化” 的花名,也有 “学院派” 的同学,还有 “万能牌” 的老师,以及 “永不过时” 的X总。
说到底,一个称谓,它不只是一串发音,它更是 人际关系、权力结构、企业文化 乃至 个人身份认同 的缩影。当你身处其中,你如何选择称呼他人,如何接受他人的称呼,甚至你为自己选择了怎样的称谓,都无形中透露着你的 情商、你的站位,以及你对这个“江湖”的理解 。电商巨头里头的这些称呼,远远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简单。它们像一个个 隐秘的符码 ,懂的人自然心领神会,不懂的人嘛,可能就只能在一声声“花名”和“同学”里,摸不着头脑地,迷失在代码与数据编织的丛林里了。这,就是 职场生存的艺术 ,也是 人性复杂的体现 。你别不信,下次再听见这些称谓,不妨多留个心眼,去品品里头那些 说不清道不明的门道 ,你会发现,真的挺有意思。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