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出门,我脑子里都得预演一遍,待会儿要是问路、点单、或者跟人搭话,我该怎么开口。这事儿,尤其是面对女性的时候,简直成了一道社会性的难题—— 怎么称呼我们的同胞姐妹 ?
你别笑,这真不是我小题大做。
你想想那个场景。进了一家服装店,一个看起来二十出头的店员热情地迎上来,你脱口而出:“ 美女 ,麻烦帮我拿一下那件M码的。” 是不是顺口得像呼吸一样?可你有没有偷偷观察过对方的表情?那一瞬间,可能是职业性的微笑,也可能,是一闪而过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疲惫和麻木。

“ 美女 ”这个词,早就被叫烂了,你知道吧?满大街都是,跟不要钱似的。它从一个真诚的赞美,硬生生变成了一个功能性的、毫无感情色彩的代号,约等于“喂”。这种泛滥,让它的价值急剧贬值。我有时候觉得,现在喊一声“美女”,就跟往一杯白水里撒了一粒廉价的糖精,非但没有让这杯水变甜,反而透着一股子敷衍和不走心。
然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小姐姐 ”异军突起。起初还挺萌的,带着点二次元的亲近感。但很快,它也步了“美女”的后尘。从十八岁到四十八岁,只要看起来不像“阿姨”,似乎都能被塞进“小姐姐”这个筐里。这种称呼,有时候听起来像是在刻意拉近关系,但这种“自来熟”背后,往往是更深的疏离。它抹去了对方的职业身份、个人特质,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被年轻化的女性符号。
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一个需要庄重行礼的场合,对方却递给你一根棒棒糖,甜则甜矣,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那份应有的敬意和分量,瞬间就被消解得无影无踪。
我就特别怀念,或者说,向往几十年前的那种称呼。比如“ 同志 ”。
你先别急着觉得这词儿老土。你细品,“同志”,志同道合之人。这里面有一种多么强大的平等和理想主义色彩!它超越了性别、年龄、外貌,强调的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身份。当一位女性被称为“女同志”时,她首先被看到的是一个“人”,一个和男性并肩奋斗的、独立的社会成员。这称呼里,有力量,有 尊重 ,有一种属于那个时代的滚烫体温。
当然,时代变了,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全民互称“同志”的年代。但那种精神内核,那种对“人”本身的尊重,是不是我们今天恰恰最稀缺的?
我们现在的称谓,透着一股子拧巴。
叫年轻的吧,“美女”“小姐姐”太油腻。叫年长点的吧,“阿姨”“大姐”简直是雷区。你永远不知道对方听了是会觉得亲切,还是会心里咯噔一下,盘算着自己的鱼尾纹是不是又多了一条。叫“阿姨”?你看她那眼神,瞬间就能把你冻住。叫“大姐”?对方可能比你还小两岁,这就尴尬了。
那怎么办?
我琢磨了很久,也观察了很久,发现破局的关键其实特别简单,就两个字: 情境 。
抛弃那些万能的、懒惰的称呼,试着去看清你面前的这个人,她是谁,她在做什么。
如果她穿着工装,胸前别着工牌,写着“技术总监王静”,那你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称呼一声“王总”或者“王工”呢?这比一百句“美女”都更能让她感受到被认可和尊重。这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肯定,是对她社会角色的承认。
在医院里,面对穿着白大褂的她,一声“医生”或者“护士”,就是最得体的称呼。在学校里,一句“老师”,饱含敬意。在任何工作场合, 称呼对方的姓氏加上其职位或职业 ,永远是最高级、最不会出错的选择。这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智慧,它让你和对方的沟通,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专业和平等的基础上。
那如果是在日常生活的服务场景里呢?比如餐厅服务员、超市收银员。她们没有明确的职位可供称呼。这时候,我觉得最安全、也最舒服的,反而是那些最朴素的词。
一声简单的“ 您好 ”,加上一个微笑,然后直接说你的需求,比如“您好,买单”,或者“您好,请问这个多少钱?”。或者用“ 劳驾 ”“ 麻烦一下 ”作为开头。这些词,中性、礼貌,不带任何预设的判断,既表达了请求,又传递了客气。它把对方放在一个被尊重的服务提供者的位置上,而不是一个需要被你的“甜言蜜语”讨好的对象。
说到底, 怎么称呼我们的同胞姐妹 ,折射的是我们看待女性、乃至看待所有人的方式。我们是把她看作一个鲜活的、立体的、拥有多重身份的“人”,还是一个被贴上“美女”“小姐姐”“阿姨”等标签的符号?
语言是有力量的,它会塑造我们的思维。当我们习惯于用这些轻飘飘的词汇去定义女性时,我们也在不自觉地物化她们,削弱她们的个体价值。
我特别欣赏我一个朋友。他是个摄影师,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古镇采风,他想拍一位正在绣花的本地老奶奶。他没有上去就叫“阿姨”或者“奶奶”,而是走过去,蹲下来,很轻声地问:“ 师傅 ,您这个绣法,是苏绣吗?真好看。”
你猜怎么着?那位一直埋头刺绣、对周围游客爱答不理的老奶奶,抬起了头,眼睛里有了光,然后饶有兴致地跟他聊了半个多小时。
一声“ 师傅 ”,在这里,就是点睛之笔。它看到了老奶奶的技艺,尊重了她的劳动,把她从一个模糊的“老年女性”背景板,变成了一个拥有精湛手艺的传承者。
所以,别再被语言的惰性绑架了。
下一次,当你想要开口称呼一位陌生的同胞姐妹时,不妨先停顿一秒钟。看看她是谁,她在哪里,她在做什么。
试着去找那个最能体现她当下身份和价值的词。
可能是“ 老板 ”,可能是“ 大厨 ”,可能是“ 司机师傅 ”,可能是“ 律师 ”,也可能,就是一句最简单、最真诚的“ 您好 ”。
一个称谓,就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彼此的灵魂。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首最短的诗。当我们用心去选择一个称呼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说话,我们是在构建一种更健康、更平等、更充满善意的社会关系。
让每一次开口,都成为一次真诚的连接,而不是一次敷衍的标记。这件小事,真的,挺重要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