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 北京租自行车怎么称呼 ?嘿,这问题问的,一下就把自个儿“外地人”的身份给暴露了不是?开个玩笑。不过说真的,在北京,现在你要是跟人说“喂,我去租个自行车”,那感觉,就像是掏出一台诺基亚说要扫个码,画风瞬间穿越回了十几年前。
现在,我们不“租”,我们“扫”。
就是一个字: 扫 。

更具体点儿,是 扫码骑车 。要是想说得再生活化、再“北京”一点,那就是哥们儿之间的一句:“走了, 扫个车 去。”或者干脆省略掉主语,指着路边一排花花绿绿的家伙,一个眼神递过去,“扫一个?”对方心领神会,掏手机,对准,咔哒一声,锁开了,走人。
就这么简单粗暴。没那么多弯弯绕。
“租”这个字,太有年代感了。你一说“租”,我眼前立马浮现出那种,街角旮旯里,一个老大爷守着一排叮当作响的二八大杠,你递过去押金和身份证,他颤巍巍地给你一张手写收据的画面。那种自行车,得使出吃奶的劲儿才能蹬起来,链条上全是油,蹭你一裤腿。那才叫“租”。那是属于后海、南锣鼓巷景区的老物件儿,是游客体验项目,不是我们日常过日子的工具。
而现在满大街的这些,我们叫它 共享单车 。
这玩意儿的出现,简直就是一场革命,或者说,一场混战。
我还记得几年前,一夜之间,北京的街头巷尾,仿佛被泼了调色盘。先是橙色的 摩拜 ,厚重,结实,骑起来像在开坦克,但心里踏实。紧接着,满城尽是 小黄车 ,轻便,好骑,但总感觉下一秒就要散架。那两年,是 共享单车 最疯狂的年代,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路神仙下凡,颜色多到你都分不清谁是谁家的。资本烧钱,用户免费,我们这些老百姓可是乐开了花。
那会儿的口号是“解决最后一公里”,实际上呢?它解决了从地铁站到家、从家到菜市场、从办公室到午饭馆子的所有“腿儿着嫌远,打车嫌近”的尴尬。尤其是在北京这种大到没谱的城市, 共享单车 简直就是续命神器。你再也不用在公交站牌下苦等一辆永远塞不上去的公交车,也不用在地铁口对着黑车司机们的“三蹦子”连连摆手。
掏出手机,打开App,扫。世界清净了。
当然,那场狂欢留下的后遗症也不少。你肯定在新闻里见过那些触目惊心的“单车坟场”,成千上万的崭新单车堆积成山,像一堆被时代抛弃的钢铁垃圾。那是野蛮生长的代价。
如今,江湖混战结束,牌桌上只剩下几个大玩家:蓝色的 哈啰 ,黄色的 美团 (它吞并了摩拜,但保留了那份橙色的记忆),还有青色的 青桔 。三足鼎立,秩序井然。乱停乱放?现在有电子围栏,你不停在指定区域里,它就没完没了地收你调度费。押金?大部分都信用免押了,方便。
所以,你看,整个生态都变了,“租”这个字所蕴含的“契约”、“押金”、“归还”的沉重感,早就被“ 扫码 ”这个动作的即时性和便捷性给冲刷得一干二净。它已经内化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出门带手机一样自然。
我们怎么称呼它?其实在不同的场景下,说法也特微妙。
赶时间的时候,会对朋友喊:“我先 扫个车 过去了啊,你打车跟上!”言下之意,这是一种高效、灵活的移动方式。
天气好的时候,会约上三五好友:“下午去奥森 骑会儿车 ?”这里的“车”,默认就是 共享单车 ,代表的是一种悠闲、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北京的秋天,骑着一辆 共享单车 穿过铺满金黄银杏叶的钓鱼台国宾馆外墙路,那感觉,千金不换。
甚至,它还成了某种社交货币。比如,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哎,你那个月卡多少钱?”“我这个是联名卡,便宜。”大家比较着哪个App的骑行卡更划算,像是在交流什么省钱秘笈。
所以,朋友,别再问“ 北京租自行车怎么称呼 ”了。忘了那个“租”字吧。
下回来北京,当你想体验一下在胡同里穿梭的惬意,当你想快速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就学着我们,自然而然地掏出手机,对着路边那一排排整齐的单车,心里想着:“嗯,今天骑个小黄还是小蓝呢?”然后,潇洒地“滴”一声,融入这座城市的车水马龙里。
这就是最地道的答案。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租”自行车,我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 扫 一辆,然后骑向我们想去的任何地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