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台灯的光晕把我和我儿子的影子拉得老长。我瞅了一眼他那份皱巴巴的数学卷子,差点一口老血喷在“解决问题”那四个大字上。一道题,就那么孤零零地杵在那,散发着一种让人脑仁疼的诡异气息。
题目是这样的:小明的爸爸的亲家和小明的妈妈的亲家,小明应该怎么称呼?
我当时就愣住了。什么玩意儿?我反复读了三遍,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我就开始怀疑人生。这…这是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确定不是《最强大脑》海选现场,或者是什么地方的公务员考试行测题混进来了?

我儿子眨巴着他那双无辜的大眼睛,一脸“爸爸我真的不会”的表情。我能怎么办?我一个好歹也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外加多年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我能说我也不会?
我强装镇定,拿出草稿纸,摆出一副要进行复杂演算的架势。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爸爸的亲家”,这指的是谁?按照我们正常的社会伦理关系,我老婆的爸妈,就是我儿子的外公外婆。行,这第一步,没毛病。
然后,“妈妈的亲家”,这又指的是谁?我老婆管我爸妈叫公公婆婆,那她的“亲家”,不就是我爸妈吗?也就是我儿子的爷爷奶奶。
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是……“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这感觉就像你问我“一加一等于几”,我告诉你等于二,但出题老师的表情却是一副“你太天真了”的样子。 小学数学两亲家怎么称呼 ,这背后一定有诈!
“亲家”这个词,它本身就是个“关系”的词,是姻亲之间,也就是我爸妈和我岳父岳母之间互相的称呼。是大人之间的社交词汇。你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去理解这个,是不是有点超纲了?小明他自己,根本就不会用到“亲家”这个词去称呼任何人!他只会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这道题,它根本就不是在考数学。它是在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生活常识,甚至是在考社会学!它披着数学的外衣,干着绕晕你全家的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了,这是在“制造问题”。
我把这道“神题”发到了家长群里。果不其然,一石激起千层浪。
瞬间,群里炸了。
一位妈妈说:“我第一反应是‘大爷大妈’?不对不对,那是我称呼的。”一位爸爸直接发了个捂脸的表情:“别问我,我正在给我娃讲解鸡兔同笼,感觉脑细胞已经不够用了。”还有一位比较钻牛角尖的家长,开始进行逻辑推理:“这题有歧义!‘两亲家’可以理解为爸爸的亲家和妈妈的亲家,也可以理解为爸爸妈妈共同的亲家。但是爸爸妈妈只有一个亲家关系啊!这题不严谨!”
看着群里热火朝天的讨论,我突然感到一种荒诞的黑色幽默。一群成年人,在深夜十一点,为了 小学数学两亲家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绞尽脑汁,引经据典,仿佛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研讨会。而我们研讨的对象,只是一道给八岁孩子的题目。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流传已久的“史诗级”小学难题。
比如那道经典的:“一个船上,有26只绵羊和10只山羊,船长今年几岁?”当年我们当笑话看,现在笑不出来了,因为这种风格的题目,它真的会出现在你孩子的作业本上!出题老师会告诉你,这是在考察孩子的“质疑精神”和“信息筛选能力”。可一个孩子,他的世界观还没完全建立,他会觉得,是不是只要数字和问题放在一起,就一定有他不知道的神秘公式可以算出答案?
还有什么“根据节奏,写出乘法算式:‘你拍一,我拍一’= 1×1=1;‘你拍二,我拍二’= 2×2=4;问:‘你拍七,我拍七’的算式是什么?”答案是“不唱了”,因为这句童谣里没有“你拍七”。我第一次看到这题的时候,真的想给这位出题老师点一首《听我说谢谢你》。
这些题目,美其名曰“思维拓展”、“脑筋急转弯”,可实际上呢?它们在消解数学本身的严谨和美感。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纯粹、它的逻辑之美,一步一步,有理有据,最终抵达一个确定的答案。而不是这种拐了十八个弯的文字游戏和故弄玄虚的“陷阱”。
当一个孩子发现,做数学题需要的不是计算和逻辑,而是去猜测出题老师今天的心情,去揣摩他藏在字里行间的“梗”的时候,他对数学的兴趣,还剩下多少?他会觉得数学是一门有趣的、探索世界的工具,还是一个处处是坑、让人莫名其妙的学科?
说回那道 小学数学两亲家怎么称呼 的题。最后,在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语文老师的“权威”解读下,我们家长群基本统一了答案:应该填写“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理由是,题目问的是“小明应该怎么称呼”,所以必须站在小明的角度,用小明的语言来回答。
我把这个“标准答案”告诉了我儿子。
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在括号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这八个字。
看着他如释重负的样子,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还是仅仅因为“爸爸说这就是答案”。
这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辅导作业,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荒诞的行为艺术。我们耗费了宝贵的亲子时间,讨论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伪问题,最终得到了一个看似正确却毫无意义的答案。
所以, 小学数学两-亲家怎么称呼 ?答案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道题成功地让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在深夜十点半,抵达了剑拔弩张的顶点;也成功地让一个家长群,在深夜十一点,上演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人伦称谓的“百家讲坛”。
它唯一没做到的,就是让我的孩子,感受到一丁点数学的乐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