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细想过,我们这群生活在香港的人,到底是怎么称呼自己头顶上那个权力中枢的?别以为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政府”不就完了吗?错,大错特错。这背后,藏着我们几十年的身份挣扎,藏着信任与疏离的拉锯,更藏着香港这座城市独特的脾性与无奈。要我说,这不只是一串名词,它简直是一面透视镜,照出每个香港人心里那杆秤到底倾向何方。
最最基本、最官方的称谓,自然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长长一串,像足了一纸公文,正式、严谨,通常出现在新闻稿、官方文件、行政长官的演说里头。媒体报道,尤其是那些传统、追求中立的,也多半会用这个全称,或者更简洁一点,叫它“ 特区政府 ”。你看,这里的“特区”二字,就像个永远挂在嘴边的注解,时刻提醒你这里不是普通的政府,而是个拥有“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但有没有人私底下聊天,会把这个全称挂在嘴边?很少,真的很少。除非是开玩笑,模仿官员腔调。日常对话中,这词显得太硬、太疏远了,透着一股不近人情的距离感。
那么,更普遍、更亲切一点的叫法是什么呢?那当然是“ 港府 ”了。这个词,简直是香港人效率至上的体现。一个“港”字,一个“府”字,言简意赅,一听就知道说的是香港本地的政府。这词用起来就舒服多了,无论是新闻标题、报纸评论,还是茶餐厅里街坊邻里的闲聊,它都高频出现。它不像“特区政府”那样带着法律条文般的冰冷,反而多了一丝在地感。曾经,我记得小时候,大家讲起“ 港府 ”,语气里多多少少带着点“我们自己的”那种归属感。它代表着一种秩序,一种熟悉的环境。即便偶尔有怨言,那也是“自己人的政府”犯的错,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比对外人的抱怨复杂得多。

但你有没有发现,近些年,“ 港府 ”这个词的重量,好像悄悄地变了。它不再是单纯的中性指代,有时候,它的背后,似乎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甚至有点沉重的阴影。尤其是在社会事件频发的那些年,街头巷尾,人们谈论“ 港府 ”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声叹息,或者一句愤懑的抱怨。那种“我们自己的政府”的感觉,似乎在慢慢流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他们”的疏离。人们开始质疑,这个“ 港府 ”,究竟是为香港人服务的,还是为了满足更高层面的“指令”?这种情感的转折,是微妙的,但又是深刻的,它渗透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里。
谈到这里,我们不妨把时间线往回拨一点,回到九七回归之前。那时候,我们称呼这片土地的管理者,最常见的,是“ 港英政府 ”。这个词,旗帜鲜明,直接点明了其殖民地的身份。或者更口语化一点,直接叫“ 殖民地政府 ”。有意思的是,虽然是“殖民”,但不少香港人对“ 港英政府 ”的态度,却相当复杂。它不是单纯的憎恨,而是一种实用主义下的接受,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一丝丝的怀念。那时候的政府,由“港督”领导,像彭定康这样末代港督,在很多香港人心目中,甚至比回归后的好几任特首,还要有“人味儿”,更懂得“体恤民情”。我们称呼他们为“ 鬼佬政府 ”,带着点戏谑,也带着点无奈,但同时,也包含了对其制度和效率的一种默认。那时,界限分明,你是香港人,他是英国人管辖下的政府,这种泾渭分明,反而让很多香港人心里有杆清晰的秤。
回归后,模糊地带就多了。当“ 港人治港 ”的承诺与现实产生落差时,一些更具批判性、甚至带着怒气的称谓,就开始浮现。你会在一些论坛、社交媒体上看到,或者在一些街头运动中听到,人们不再用“ 政府 ”这么中性的词了,他们会用“ 政权 ”这个词。一字之差,分量千钧。“ 政权 ”的含义,远比“ 政府 ”来得沉重和尖锐,它暗示着对合法性的质疑,对权力来源的不信任,甚至是隐约的抗争意味。当这种称谓出现时,就表明民众与管治者之间的裂痕,已经大到难以弥合。
更进一步,你还会听到一些带有强烈贬义的称呼。比如,直接把高官或整个班子叫做“ 保皇党 ”(尽管这个词更多指向建制派议员,但在某些语境下,也暗含对政府的批评),或者更激进一点,直接用上“ 傀儡政府 ”这样的字眼。这些词,无疑是深层愤怒和绝望的体现。它背后的逻辑是,这个所谓的“ 特区政府 ”,已经失去了自主性,成了“上面”(指代北京中央政府)的传声筒和执行者。在这种叙事下,即便表面上是香港人执政,但其核心决策权已经被掏空,所以,称之为“傀儡”就毫不为过了。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极端、带有政治立场的称呼,不会出现在正式场合,但在民间,尤其是在一些批判性声音强烈的群体中,它们却是真真切切被使用的。
你也会发现,人们在指代政府时,会直接用行政长官的名字来代称整个施政时期。比如,“ 老董嗰阵 ”(董建华时期)、“ 曾荫权年代 ”、“ 林郑团队 ”、“ 李家超班子 ”。这种称呼,将政府的形象与最高领导人深度绑定,意味着大家把对政府施政的评价,直接投射到行政长官个人身上。这也是一种很“香港”的表达方式,简单、直接,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即便这种“人情味”有时候是带刺的。
此外,一些带有讽刺意味的网络用语和俚语,也在不断更新。比如把特首办公室叫做“ 礼宾府 ”的延伸,或者用一些谐音、比喻来暗指政府部门的无能或荒谬。这些语言现象,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活生生地反映了普通市民对政府的态度——一种混杂着无奈、调侃、愤懑的复杂情绪。它们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记录着最真实、最细微的民意波动。
所以,你看, 香港人怎么称呼自己政府 ,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学问题。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香港独特而复杂的历史进程,映照出 香港人 身份认同的不断建构与解构。从殖民时期的“ 港英政府 ”到回归后的“ 特区政府 ”,从亲切的“ 港府 ”到带有批判性的“ 政权 ”,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立场和期待。它们是香港人与管治者之间关系的晴雨表,是这座城市脉搏跳动的真实记录。
选择哪个词,什么时候用,语气如何,都透露着深层的信息。当一个 香港人 在茶餐厅里,一边读着报纸,一边嘟囔一句“ 港府 又搞啲乜嘢啊?”的时候,他可能只是在发牢骚。但当另一个 香港人 在社交媒体上,义愤填膺地写下“呢个 政权 …”的时候,他表达的,可能就是对整个管治体制的彻底失望。这两个场景,用的词汇不同,背后的情感落差却是巨大的。这正是香港独特魅力与深刻矛盾并存的地方,也是我们理解 香港人 复杂心理的一把钥匙。这些称谓,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这个政府,它到底代表谁?是“我们”,还是“他们”?而对 香港人 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模糊,也更煎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