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厂那会儿,我还是个愣头青,嘴巴比脑子快。对着一个五十来岁、头发都花白了的老师傅,张嘴就喊“叔叔”。嘿,你猜怎么着?人家眼皮都没抬一下,转身就走了。我呢,就那么傻愣愣地杵在那儿,手里的扳手都觉得烫手。后来还是旁边一个大哥,用胳膊肘怼了我一下,悄声说:“喊 师傅 。”
就这两个字, 师傅 ,千斤重。
在工厂这个地方,称呼可不是个小事儿,这玩意儿关乎你的“里子”和“面子”,决定了你是被人带着走,还是被人当空气。这水,深着呢。你别以为大学里那套“某某同学”、“某某老师”的叫法能在这儿通行无阻,我告诉你,门儿都没有。车间里有车间的规矩,生产线有生产线的江湖。

先说说最不能错的。那就是带你的人,或者说,你得仰仗他技术的那个人。不管他年纪比你大还是比你小,上来就得毕恭毕敬地喊一声“ 师傅 ”。这一声喊出去,就等于拜了山头,你认他当你的引路人。他高不高兴教你,教你多少,全看你这声“师傅”喊得够不够诚心,你这个人够不够机灵。别觉得这是封建糟粕,这是传承,也是一种姿态。你把姿态放低了,人家才愿意把手里的绝活儿露给你一星半点。我见过去一个新来的大学生,自恃学历高,对着带他的老师傅直呼其名,结果呢?人家天天让他擦机床、扫地,核心的东西碰都不让他碰。半个月,自己卷铺盖滚蛋了。所以记住,技术岗,手艺人,一声“ 师傅 ”比什么都管用。
再来说说那些“官”。什么 主任、科长、经理、总监 。这个简单,也最不能含糊。姓张,就叫 张主任 ;姓李,就叫 李总 。千万别自作聪明,搞什么简称“张主”、“李总监”,显得你轻浮。也别套近乎,上去就喊“哥”。你跟人家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呢,人家是发你工资、决定你绩效的人。正式场合,必须带上职级,这是规矩,也是尊重。私底下,在食堂碰见了,看人家心情好,可以笑着点个头,喊声“领导好”,比你直接喊他职级显得更有人情味儿。火候,全靠自己拿捏。
最复杂,也是最有意思的,就是和你平级的同事们。这里头的门道可就多了。
安全牌,永远是“ 哥 ”和“ 姐 ”。比你年长的,无论男女,一律喊“哥”或“姐”。“王哥,这批料子放哪儿?”“李姐,这个单子麻烦您给签个字。”嘴甜一点,没坏处。这一声“哥”、一声“姐”,立马把距离拉近了,好像你们不是单纯的同事,而是沾了点亲带了点故。人家听着舒坦,自然也愿意帮你一把。尤其是在那些三四十岁、在厂里干了十几年的老员工面前,一声“哥”或“姐”,比什么都好使。他们不图你什么,就图个被尊重的感觉。
进阶一点的,就是从“哥/姐”到“ 老/小 ”的转变。当你和某个同事混熟了,天天一起抽烟、吃饭、吹牛,关系到位了,称呼就可以变了。“王哥”可以变成“ 老王 ”,“小张”可以变成“ 小张 ”。这个转变,必须是自然而然的。通常是对方先这么叫你了,或者你听到大家都这么叫他,你再跟着叫。贸然把“李姐”喊成“老李”,万一人家不乐意,那场面就尴尬了。特别是女同事,对年龄敏感的,你喊她“老李”,她可能当场就给你一个白眼。而“小”字辈,一般是针对刚进厂的年轻人,算是一种亲切的昵称,但也带着点“你还是新人”的意味。
最高境界,是 绰号 。当有人开始用绰号叫你,而且是善意的绰号时,恭喜你,你差不多已经真正融入这个小团体了。工厂里的绰号,五花八门,有的根据体型,什么“胖子”、“猴子”;有的根据技术特点,比如“快手刘”、“电焊王”;有的甚至就是个莫名其妙的梗。能用绰号互相称呼的,那都是“自己人”了。但这里有个雷区:别人叫得,你不一定叫得。比如大家都叫一个同事“大头”,可能是因为他头真的大,也可能是个善意的玩笑。你一个新人,不清楚来龙去脉,也跟着喊“大头”,那就是冒犯。绰号这东西,得有资格才能叫。
还有几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第一,别乱叫“ 阿姨 ”。尤其是在生产线上的女工,很多四五十岁,你看着是阿姨辈,但人家心里可能还当自己是“姐”呢。一声“阿姨”喊出去,好家伙,你等于直接把人家的年龄钉在了耻辱柱上。除非对方的年纪真的能当你奶奶了,否则,一律喊“姐”,顶多是“大姐”,嘴甜点,喊“X姐”,准没错。
第二,慎用全名。在车间里,扯着嗓子喊一个人的全名,通常就两种情况:一,领导在发火;二,你俩准备干仗。平时大家都是“老王”、“小李”、“张哥”地叫着,突然来一句“王建国!”,那气氛瞬间就凝固了。全名带着一种官方的、严肃的、甚至是对质的意味。想跟人搞好关系,就把全名收到肚子里去。
第三,观察,观察,再 观察 !这是我给所有新人的终极建议。刚进一个新环境,你就是个新兵蛋子,首要任务不是干活,是观察!看别人是怎么互相称呼的,听他们说话的语气。那个被叫做“强哥”的人,是不是特别有威信?那个大家只喊他“老赵”的,是不是技术最好的?那个主任,大家当面叫“王主任”,背后是不是叫他“王扒皮”?
这些信息,比你写在纸上的操作手册重要一百倍。它能帮你迅速绘制出一张车间里的人际关系图谱,让你知道谁是核心,谁是边缘,谁能惹,谁千万不能碰。
说到底,怎么称呼工厂里的同事们,这问题背后,其实是怎么在这个小社会里生存下去。工厂不像写字楼,大家穿着光鲜的衣服,说话客客气气,底下暗流涌动。工厂里更直接,更粗粝,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一声称呼,就是一把钥匙,叫对了,能打开一扇门,让你进去抱团取暖;叫错了,也能“啪”地一下,把门关死,让你在机油味儿和刺耳的打磨声中,变成一座孤岛。
所以,别小看了这件“小事”。它比你学会操作一台新机器,要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