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都觉得特有意思。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称呼,里面门道可深了,简直就是一门行走江湖的“黑话”。你走进一间咖啡馆,或者一间亮得晃眼的办公室,对面坐着一个西装革履、笑容可掬的人,名片递过来,头衔一长串,你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啥?
我猜,八成是:我该叫他/她什么?
这问题要是处理不好,那可真够尴尬的。气氛瞬间从“我们来谈谈未来保障”变成“我们俩好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别小看这开头的三个字,它直接定义了你们这次沟通的调性,是平等对话,还是仰视倾听?是商业谈判,还是朋友聊天?

咱们先来盘盘那些最常见的“安全牌”。
首当其冲的,就是 “X老师” 。这个称呼,简直是万金油,安全系数五颗星。为啥?在中国这个讲究“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文化环境里,“老师”这个词自带光环,充满了尊重感。你叫对方一声“王老师”、“李老师”,基本不会出错。对方听着舒服,觉得你这人有礼貌、谦虚。尤其当对方看起来比你年长,或者在介绍产品时显得特别专业、特别能说的时候,一声“老师”递过去,对方心里那道防线,立马就松动了半寸。
但,“老师”也不是没有毛病的。你想想,这个词是不是有点……过于“标准”了?它像一件均码的白衬衫,谁穿都行,但谁穿着都不出彩。它拉开了距离,建立的是一种“请教-指导”的关系模式。如果你今天的目标不仅仅是“听课”,而是想进行一场势均力敌的交流,甚至是在价格、条款上掰掰手腕,那一开始就摆出学生姿态,是不是有点弱了气场?特别是对面坐着的是一个跟你差不多年纪,甚至比你还小的年轻人,你一口一个“老师”,对方嘴上说着“不敢当”,心里可能也在犯嘀咕,场面一度有点滑稽。
然后就是 “X经理” 。这是商务场合的另一张安全牌。如果对方名片上印着“客户经理”、“理财经理”,你照着念,准没错。这个称呼,专业、干练,一下子就把谈话拉到了工作的频道。这表明你很看重对方的职业身份,认可他的专业地位。
可问题又来了。现在这年头,“经理”这个头衔,跟“总监”一样,满天飞。你确定你叫的这位“经理”,手底下真的管着人吗?还是说这只是一个title好听的销售岗位?有时候,你叫一声“张经理”,对方可能只是个刚入行不久的新人,这个称呼对他来说,可能像一件借来的大西装,撑不起来,反而让他不自在。更重要的是,“经理”这个词,商业味太浓了。它像一道无形的墙,时刻提醒着你们之间是纯粹的“买卖关系”。你想跟他聊聊家常,拉近点关系?不好意思,“经理”这个身份杵在这儿,总觉得有点公事公办的疏离感。
那么,能不能更大胆一点?比如直呼其名?
假设对方叫“王伟”,你直接说“王伟,你好”。哇,这在某些圈子里,简直是社交上的“极限运动”。除非你们是朋友介绍,或者是在一个非常轻松、年轻化的环境里,否则贸然直呼大名,风险极高。这会显得你非常、非常地不客气,甚至有点冒犯。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这等于是在说:“咱俩之间,不用讲那些虚的了”,可问题是,你们才第一次见,哪来的“不虚”的交情?
至于“小王”、“小李”这种,更是雷区中的战斗机。除非你年纪、地位、资历能稳稳地压对方一头,否则千万别碰。你一个三十岁的人,管一个二十八岁的保险顾问叫“小张”,你觉得是亲切,对方听着可能就是“这人怎么这么爱装前辈?”分分钟把你拉进黑名单。
说了半天,好像怎么叫都不对劲。到底有没有最优解?
当然有。而且这个最优解,简单到让人想拍大腿。
那就是—— 主动询问 。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当你看完名片,或者对方做完自我介绍后,微笑着、非常诚恳地看着对方的眼睛,问一句:“请问,我怎么称呼您比较方便?”
你试试看,这句话的魔力有多大。
首先,它体现了极致的 尊重 。你没有自作主张地给他贴上“老师”或“经理”的标签,而是把“定义权”交还给了他本人。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社交智慧。你等于在告诉他:我尊重你,我希望能用你最舒服的方式与你交流。
其次,它能瞬间破冰,打破尴尬。你把那个悬在半空中的称呼问题,直接、坦诚地抛了出来。对方绝对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看低你,反而会觉得你这人,真实、坦率,不做作。
最关键的是,对方的回答,会透露出大量信息。
如果他说:“叫我王老师吧。”——这说明他很看重自己的专业身份,习惯于在沟通中占据主导地位。那接下来,你就可以多用请教的姿态。
如果他说:“叫我张经理就行。”——这表明他希望这次沟通是高效、职业的,可能不太喜欢过多闲聊。那你就直奔主题,谈产品、谈方案。
如果他笑了,说:“别那么客气,叫我小李/David/阿强就行!”——恭喜你,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这说明他是一个开放、随和的人,希望与你建立更平等、更亲近的关系。这时候,你就可以大胆地用他建议的称呼,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下来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见一个业内的资深规划师,四十多岁,气场很强。我当时也是心里打鼓,叫“老师”显得我嫩,叫“经理”又太普通。犹豫了一下,我还是决定用这招,我问:“X总(看名片上的职位),第一次见面,不知道怎么称呼您更合适?”
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那种很爽朗的笑。他说:“叫什么总,别扭!我那些老客户都叫我老周,你也这么叫吧,亲切。”
就因为这句“老周”,我们那天聊得特别投机。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总”,而是一个可以聊孩子、聊理财、聊未来规划的“过来人”。那种信任感,绝不是一句“X老师”能换来的。
所以,你看, 保险人员要怎么称呼他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单选题。它没有标准答案,唯一的答案,藏在对方的心里。而你的那句 “主动询问” ,就是打开他心门的那把钥匙。
别再纠结于那些固定的标签了。下次见面,忘掉那些所谓的“社交礼仪模板”,用最真诚的态度,去问那个最简单的问题。有时候,建立信任,就从这第一声正确的称呼开始。它比任何华丽的话术,都更有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