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那 十八路诸侯 ,我总觉得这“十八路”三个字,听着就透着一股子戏台上的热闹劲儿,锣鼓一响,十八面大旗迎风招展,多气派啊!可你要真去细抠,去问问当时的史官,抑或是那些个亲历者,嘿,只怕谁也说不准到底有哪 十八路 ,更别提他们彼此之间,或者外人又是 怎么样称呼 的了。那是个真正的乱世啊,规矩这东西,比纸还薄,风一吹就散了。
我常在想,咱们后人提起这事儿,总爱把“ 十八路诸侯 讨董卓”挂在嘴边,仿佛那是一个铁板一块的联盟,号令森严,人马齐整。可你真要是翻开《资治通鉴》去瞧瞧,或者细读《三国志》里那些个零散的记载,就会发现,这“ 十八路 ”呀,更像是个文学化的概括,一种情感的寄托,而非一个精确的数字。你想啊,当时各地反董势力,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谁都想分一杯羹,谁都想趁乱壮大自己,要真数起来,恐怕不止十八路,或许更多,也或许有许多根本没资格被称为“路”的小势力,只不过在某个角落里悄悄地生发着。说白了,这“ 十八路 ”,就是个响亮的口号,喊出来提气,把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都归拢到了一面“正义之师”的大旗下。
那么,回到咱们今天的主题: 怎么样称呼 ?这问题可就复杂了。不像咱们现在,官衔是官衔,称呼是称呼,泾渭分明。那个时候,称呼里头,可藏着大学问、大讲究,甚至是大刀子呢。

先从盟主袁绍说起吧。他可是推举出来的“盟主”,那是关东联军名义上的老大。按理说,大家见了面,总得恭恭敬敬地叫声“ 盟主大人 ”吧?或者文雅点儿,像那些个读书人,估计会叫一声“ 袁本初袁公 ”,或者干脆就是“ 袁盟主 ”。“公”这个字,在当时可不是随便叫的,那是对有德行、有地位的士大夫的尊称。你看,曹操在给袁绍写信时,也常常是“本初兄”、“袁本初”地称呼,这既是同辈之间的熟络,又暗含着某种分庭抗礼的意味。但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联军的议事厅里,我想那些个级别不如袁绍的,即便心里不服气,面上也得做足了功夫,一声“盟主”是少不了的。不然,你就是不给面子,就是坏了规矩,在那个动辄拔刀相向的年月,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可这只是“盟主”的 称呼 。其他人呢?那些个 诸侯 ,他们一个个可都是跺一脚地面儿上都要抖三抖的人物。他们彼此之间,那 称呼 就更是五花八门,得看你的身份、地位、交情,还有当时的处境。
比方说,曹操。他当时还是个“奋武将军”,虽然官职不高,但手下兵马精锐,为人又机变百出。像孙坚,恐怕会称他一声“ 曹将军 ”,或者“ 孟德兄 ”——毕竟都是为了讨董卓而来,彼此惺惺相惜。而那些个比他级别高的,如刘岱、孔伷之流,即便心里瞧不上他出身宦官家庭,嘴上多少也得客客气气地叫一声“ 曹孟德 ”,或者“ 曹司马 ”(当时曹操是东郡太守,兼奋武将军)。要是他那些个谋士、将领,那肯定是“ 主公 ”、“ 明公 ”地喊,忠心耿耿,声声入耳。
再来说说孙坚,人称“江东猛虎”。他虽然是长沙太守,但军功赫赫,威望极高。其他人 称呼 他,多半会是“ 孙文台 ”或者“ 孙太守 ”。他手下的将士,自然是“ 主公 ”或者“ 将军 ”。有意思的是,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里,经常让人物直呼其名,这在当时可是极不礼貌的,除非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或者就是骂街的时候。所以,那些小说里动不动“曹操!”,“袁绍!”的喊法,听着是痛快,但要搁在真实的历史场景里,估计早就打起来了。
还有那些刺史、州牧们,比如刘岱、孔伷、张邈、张超、韩馥这些,他们本身就握有地方大权,是名正言顺的封疆大吏。他们之间的 称呼 ,往往以官职加名,或者直接以字相称,以示尊重。比如“ 刘刺史 ”、“ 韩州牧 ”,或者像张邈那样,因为跟曹操关系好,私下里便直呼“ 孟德 ”。但当着外人,特别是在那些个大场合,即便再亲近,也得讲究个面儿上的功夫,喊一声“ 张太守 ”或者“ 张司马 ”什么的,这是对地位的认可。
至于那些个什么郡功曹、从事,甚至更小的官儿,他们见了 诸侯 们,那可就更得小心翼翼了。一声“ 大人 ”、“ 明公 ”、“ 府君 ”,那是基本操作。这些 称呼 ,听起来似乎泛泛,却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下级对上级的尊敬,既不过分谄媚,也不至于失了礼数。在那个等级森严,但又礼崩乐坏的时代,能把这个“度”拿捏准了,也是门大学问。
当然,除了这些个“正规”的 称呼 ,私底下,在军队里,在老百姓嘴里,那 称呼 可就更接地气了。士兵们可能就喊自己长官一声“ 俺家将军 ”、“ 俺家主公 ”,透着一股子亲近和归属感。老百姓呢?他们可没那么多的文化和心思去掰扯你到底是“后将军”还是“前将军”,在他们眼里,能管饭的,能保护他们不被祸害的,那就是“ 大人 ”,那就是“ 老爷 ”。至于那些个名声不太好的,背后嚼舌根时,可能就直接喊大名,或者给个 绰号 了,比如“那厮”、“那个胖子董卓”之类的。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 十八路诸侯 的 称呼 问题,不仅仅是历史的细枝末节,它更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最深层的特征。那就是秩序的瓦解与重建。汉末群雄并起,皇权旁落,那些个太守、刺史的官衔,本来都是朝廷任命的,代表着天子的权威。可在讨董联盟里,大家伙儿都是各怀鬼胎,各自为政,这些官职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手里的兵马和地盘。一个手握重兵的“县令”,可能比一个空有 州牧 头衔的 诸侯 更有发言权。所以,在实际的交往中,那些个 称呼 的背后,往往是赤裸裸的权力博弈和利益交换。嘴上喊得再恭敬,心里头可能早就在盘算着怎么从对方身上刮一层油下来了。
再者,这 称呼 的演变,也体现了个人威望的积累。比如曹操,早期只是个“奋武将军”,后来随着战功的积累,被封为“兖州牧”,再到“司空”,最后是“丞相”、“魏王”,他的 称呼 也随之水涨船高。从一开始的“ 曹将军 ”、“ 曹司马 ”,到后来人人口中的“ 曹丞相 ”、“ 魏王殿下 ”,甚至私下里被谋士们称为“ 主公 ”,每一个 称呼 的更迭,都是他权力膨胀的里程碑。这不光是官职的变化,更是他个人在乱世中一步步“称霸”的缩影。
而当 十八路诸侯 各自散去,天下又回到群雄割据的局面时,那些个统一的 称呼 ,比如“ 盟主 ”,也就彻底成了历史的尘埃。取而代之的,是各路 诸侯 之间,更加复杂的政治 称呼 :有时是敌对的宣战檄文,直呼其名,骂其为“贼”;有时是假意的联盟,互称“ 大人 ”、“ 将军 ”,礼节周全;有时则是亲疏有别的内部 称呼 ,透着各自的阵营感。
所以啊,要是让我这个喜欢琢磨老故事的人来总结,那 十八路诸侯 的 称呼 ,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它是一幅斑斓的画卷,画着乱世的人情冷暖,画着权力的游戏,画着礼仪的虚伪与真诚。你能在其中看到袁绍作为盟主的虚张声势,也能看到曹操初露峥嵘时的谨慎与抱负,更能看到那些无名小卒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卑微。
到最后,我们现在口中的“ 十八路诸侯 ”,它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集体化的 称呼 了,一个极具概括性和象征意义的代名词,用来指代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而他们当年彼此之间,以及与他人之间的 称呼 ,则像是一面面破碎的镜子,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那个混沌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历史瞬间。每一次对 称呼 的深究,都像是在穿越回千年前的那个战场,去感受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喧嚣与沉寂,去揣摩那些说出口和未说出口的弦外之音。这不光是历史,更是人性的写照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