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盐城亲戚怎么称呼?这份超实用指南让你不再尴尬!

你问我 上海人盐城亲戚怎么称呼 ?嗨,这问题可就复杂了去了,简直能写一篇社会学论文。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普通话-上海话-盐城话”翻译问题,这里面,全是人情世故、历史尘埃还有那么点……嗯,身份认同的微妙拉扯。

我们家就是个典型样本。我妈,盐城人,我爸,土生土长上海弄堂里出来的。每年回盐城,对我来说,都像是一场大型的、高难度的、毫无准备的口语考试,考官还是一群笑眯眯看着你,就等你叫错人的七大姑八大姨。

先从最基础的说起吧,外公外婆。在上海,我们喊“外公(ngaguon)”“外婆(ngabu)”,软软糯糯的吴语,听着就亲。可一脚踏进盐城我妈的老家,画风突变。那声 称呼 ,得换成“伽(gā)公”、“伽(gā)婆”。第一次听到这个发音,我还是个小屁孩,心里咯噔一下,这“伽”是什么神秘的字?听上去硬邦邦的,一点也不“嗲”。后来才知道,这就是 江淮官话 里最地道的叫法,有的地方还喊“爹爹”、“婆婆”。你一个上海小囡,要是对着盐城外婆甜甜地喊一声“ngabu”,老人家当然也开心,但你如果能字正腔圆地喊出一声“伽婆!”,那效果,简直了!老太太眼睛里的光都不一样,那是一种“哎哟,这孩子没忘本”的欣慰。

上海人盐城亲戚怎么称呼?这份超实用指南让你不再尴尬!

这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魔王,在叔伯舅姨这个级别。

我们先说舅舅。上海话里,就是“舅舅(jiujiu)”,清清楚楚。到了盐城,我妈管她亲哥哥叫“舅爹”。多一个“爹”字,分量完全不同。这个“爹”不是爸爸的意思,它带着一种尊称的意味,是一种强调。我妈解释说,这是他们那边的老规矩,显得格外敬重。于是乎,过年的时候,饭桌上就出现了奇特的场景:我妈对着她哥哥喊“舅爹”,我呢,就跟着喊“舅舅”。我们俩的 称呼 ,仿佛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故土的印记,一个是新家的习惯。而我那个 盐城亲戚 舅舅,也乐呵呵地都应着,方言的隔阂在亲情面前,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但如果你以为这就完了,那你太天真了。真正的“雷区”,是爸爸那边的亲戚。

在上海,爸爸的哥哥是“大伯伯(dabaqbaq)”,弟弟是“叔叔(sosoq)”。但在盐城的一些地方,我听过最令人震撼的 称呼 ——管亲叔叔,叫“爸爸(bàbà)”。对,你没看错,就是普通话里“父亲”的那个发音。我第一次听到我一个盐城远房堂弟,指着他爸爸的亲弟弟,响亮地喊了一声“爸爸”时,我脑子里的CPU差点烧了。这……这什么情况?家庭关系这么开放的吗?后来才被科普,在当地的语境里,为了区分,自己的父亲可能会被叫做“爹”或者“大”,而叔叔们,则按排行叫“二爸”、“三爸”等等。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不谙世事的 上海人 小辈,在盐城的家庭聚会上,热情地想跟叔叔们打招呼,结果对着一桌子的中年男人挨个喊“叔叔好”,人家脸上虽然笑着,但那表情明显在说:“这孩子,谁家的?怎么这么见外?”而最致命的,莫过于你想套近乎,学着旁边的孩子喊了一声“爸爸”,结果正好喊到了你自己的亲爹……那场面,脚趾能当场抠出一套三室一厅。

所以,对我们这种混血家庭来说,最保险的策略就是——跟着我妈喊。她喊“二舅”,我就喊“二舅”;她喊“大妈”,我就喊“大妈”。我妈就是我的人肉翻译器和社交活字典。但有时候,连她自己都会卡壳。因为亲戚关系实在太绕了,七拐八弯的,出了五服还能攀上亲。往往是对方先开口:“哎哟,这不是小琴家的小囡嘛!”然后我妈赶紧在旁边用上海话给我“耳报神”:“快,喊‘三太婆’!”我嘴里含糊地跟着喊,脑子里却在飞速运转:三太婆?是谁的三太婆?跟我到底啥关系?算不清,根本算不清,放弃吧。

这种 称呼 的差异,背后其实是 上海人 盐城亲戚 之间,一种复杂情感的投射。老一辈的 上海人 里,有相当一部分祖籍就是苏北,包括盐城。他们年轻时来到上海打拼,落地生根。对于他们来说,上海是奋斗的战场,是现在的家;而盐城,是回不去的故乡,是永远的根。所以,当他们回到盐城,会不自觉地切换回乡音,用最地道的 称呼 去寻找那份归属感。这声“伽婆”、“舅爹”,是他们对自己身份的一种确认。

而对于我们这些在上海出生长大的小辈来说,盐城更像一个符号,一个遥远但亲切的“亲戚家”。我们说着普通话,夹杂着几句上海话,对 江淮官话 的理解基本为零。我们理解的亲戚关系,是上海城市里那种相对简单、核心化的家庭模式。而盐城农村那种盘根错节、一个村子半数都姓一个姓的宗族网络,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我们的 称呼 ,自然也就更“标准化”,更“书面化”。我们喊“叔叔阿姨”,简单、方便,不会出错。

但,人是感情动物啊。

我记得有一年,我那个被我叫做“舅舅”的“舅爹”,来上海看病。在医院里,我忙前忙后,一直“舅舅”、“舅舅”地叫他。他没什么,但我妈私下跟我说:“侬以后回盐城,还是尽量喊‘舅爹’,或者喊‘大舅’也行,你舅舅听了心里会热乎点。”

我当时有点不理解,不就是一个 称呼 嘛。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那一声带着乡音的 称呼 ,不仅仅是个代号。它是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老一辈人的记忆闸门,让他们想起年轻时的岁月,想起那片土地。它是一种情感的粘合剂,能让隔着几十、几百公里的亲情,瞬间变得滚烫。对于那些在上海打拼了一辈子的 盐城亲戚 来说,听到小辈用家乡的叫法喊他们,那是一种莫大的慰藉。那意味着,根,还没有断。

所以,现在的我,学乖了。每次回盐城前,我都会提前跟我妈“备课”,把核心人物的 称… 复习一遍。实在搞不清楚的,就用万能句式:“阿姨/叔叔,我……我应该怎么喊您呀?”谦虚一点,真诚一点,没人会怪你。对方往往会笑呵呵地告诉你,然后顺便把你跟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谱又给你捋一遍。

说到底, 上海人盐城亲戚怎么称呼 ?没有标准答案。它是一个动态的、充满个性的、随着家庭融合而不断演变的过程。它可以是上海的“舅舅”,也可以是盐城的“舅爹”;可以是标准的“外婆”,也可以是亲切的“伽婆”。

最重要的,不是那个发音,而是你喊出那个 称呼 时,眼睛里的那份真诚和心里头的那份亲近。这,比什么都重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