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被项目追着跑的午后,咖啡因在血管里横冲直撞,脑子里却依旧是一片混沌。老板的消息“叮”一声弹出来:“那个策划,有点想法没?” 我指尖悬在键盘上,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咆哮:“ 臣 …… 臣 做不到啊!”
当然,最后发出去的,还是一个毕恭毕敬的“收到,马上给您反馈!”。
你看,这就是我们这种人——身体活在21世纪的格子间,灵魂却时不时溜号,跑到某个不知名的朝代里去溜达一圈。而“你用古言怎么称呼自己”,对我来说,根本不是个设问句,而是个日常选择题。它藏在我的输入法快捷键里,融化在我的每一次情绪波动中。

起初,最常用的是 在下 。
刚混迹网络论坛那会儿,跟陌生人搭话,总觉得用“我”字太过突兀,少了一点缓冲。 在下 就不一样了。它不像“我”那么直白、那么现代、那么……毫无遮拦,它带着一种江湖气的谦逊,仿佛抱拳拱手,人未至,礼先到,空气里都弥漫着“初次见面,多多关照”的客气劲儿。当你在评论区看到一位大佬鞭辟入里的分析,想要请教一二时,一句“ 在下 有一事不明,望先生赐教”,瞬间就把交流的氛围感拉满了。这是一种姿态,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代表着尊重与求知。
后来,我爱上了 鄙人 。
鄙人 这个词,就更有意思了。它比“在下”多了一丝丝文人气的自谦,甚至带点自嘲的幽默。如果说“在下”是侠客,那“ 鄙人 ”就是个略带酸腐气的书生。在朋友聚会上,当有人夸我某个方案做得不错时,我总会摆摆手,半开玩笑地说:“哪里哪里, 鄙人 浅见,不足挂齿。” 这句话一出口,尴尬的商业互吹立刻就化解了,变成了一种朋友间的调侃。它有一种魔力,能让你在保持谦虚的同时,又显得不那么刻板和疏远。 鄙人 ,是成年人世界里,一种心领神会的、带着智慧的示弱。
当然,也有更“菜”的自称。比如 不才 。
这个词我用得少,但每次用,都极其精准。通常是在接受一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或者硬着头皮去挑战某个大佬时,心里就会默默念叨:“ 不才 今日,斗胆献丑了。” 它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悲壮感,潜台词是:我明知自己不行,但我还是要上,后果自负,各位多担待。这是一种属于挑战者的谦辞,充满了孤勇。
而当我沉浸在书本里,读到那些先贤大儒的精妙论断时,一种发自肺腑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 晚生 ,是 末学 。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自己那点微末道行,实在不值一提。这种自称,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说给自己听的。它是一种内心的定位,提醒自己永远保持学徒的心态,永远不要自满。尤其是在给敬重的老师或前辈写邮件时,落款处一个“ 晚生 某某敬上”,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表达我的敬意。
说到性别,那就更有趣了。
虽然我不是女子,但偶尔也会揣摩那些古言自称背后的心态。看宫斗剧,最上头的莫过于听各宫小主们说话。一句娇滴滴的“ 妾 身告退”,包含了多少委屈、不甘与盘算。这个“妾”字,在古代是身份的烙印,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它更像是一种戏剧化的表达。和闺蜜开玩笑,模仿着说一句“ 奴家 这厢有礼了”,彼此都会笑得前仰后合。我们消解了它背后的阶级压迫,提取了其中那份独特的、属于古典女性的韵味和风情。
当然,更有气场的,是那句“ 本宫 乏了”。
每当结束了一整天焦头烂額的工作,把自己摔进沙发里,什么都不想干,只想放空的时候,那股劲儿就上来了。不是颐指气使,而是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底气,一种理直气壮的疲惫。这时候,谁要是还敢拿工作来烦我,我的内心OS一定是:“知道了, 本宫 乏了,有事明天再说。”
如果说“本宫”是掌控一隅的霸气,那么, 朕 ,就是一种君临天下的孤独感和掌控感。
这个词,我只敢在心里用。
比如,经过无数次修改,终于搞定了一个大项目,看着最终成果完美交付时;或者,在团队里排除了所有争议,力排众议,最终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时。那种感觉,简直不要太爽。全世界的噪音都消失了,只剩下我,站在决策之巅,俯瞰着自己打下的“江山”。那一刻,真的会有一种“ 朕 心甚慰”的满足感。这跟权力无关,这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终极肯定,一种短暂的、无上的、属于一个人的荣耀。它是属于普通人的“皇帝时刻”。
当然了,古人的自称远不止这些。还有直抒胸臆的 吾 与 余 ,带着一种古朴的力量感,适合用在比较书面或者需要表达强烈个人意志的场合,比如写一些感怀文章时,开头一句“ 吾 观今日之世事……”,立刻就有了太史公作《史记》的范儿。
还有在不愿透露姓名时,一句“ 某 以为”,既表达了观点,又保持了神秘感。而在需要极度、极度、极度自谦,尤其是在向别人提建议时,用一个 愚 字开头——“ 愚 以为,此事或可如此这般”,则将姿态放到了最低,显得恳切无比,让对方更容易听进去。
对我而言,在不同的场景下切换这些古言自称,早已不是什么“掉书袋”的附庸风雅。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换装游戏”。
面对客户时,我是谦卑有礼的 在下 ;朋友面前,我是插科打诨的 鄙人 ;攻克难关后,我是睥睨一切的 朕 ;独处思考时,我又是那个求知若渴的 晚生 。
这些词语,像一个个小小的时空胶囊,每一个都包裹着一种特定的心境、一种微妙的态度、一种传承了千年的文化基因。它们让我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立体和有趣。它们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灵魂。
在这个一切都追求“快”和“简化”的时代,偶尔停下来,用一个古老的词汇来定义自己当下的心境,是一种奢侈,也是一种清醒。它提醒我,在“我”这个单一的标签之下,还藏着无数个生动的、有血有肉的、跨越时空的可能性。
所以,你问我用古言怎么称呼自己?
那得看,是哪个“我”在回答你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