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傻丫头”,卡在喉咙里,愣是没吐出来。
电话那头,妹妹的声音带着点疲惫,但语速很快,明显是刚从某个忙碌的场合抽身,在跟我汇报她这个月的业绩,房租,还有新认识的某个同事。我听着,嗯嗯啊啊地应着,脑子里却在翻江倒海。就在她说完“哥,我先不跟你说了,领导叫我了”准备挂电话的瞬间,我习惯性地想接一句“行,那你先忙,傻丫头”,可话到嘴边,就是觉得不对劲。
特别不对劲。

外边打工的妹妹怎么称呼 ,这问题,搁以前我压根儿不会想。不就叫名字,叫小名,叫外号呗。可现在,它像一根小刺,扎得我心里发慌。
她变了。真的变了。不再是那个跟在我屁股后面,甩着两条小辫子,鼻涕蹭我一身的小不点,而是一个会在深夜的朋友圈里发一条加了灰色滤镜的城市夜景,配文是“今天也辛苦了”的成年人了。她的头像,从卡通动漫换成了规规矩矩的职业照;她的穿衣风格,从宽大的T恤变成了我叫不上名字但看起来很“职场”的套装。
所以,那声“傻丫头”,突然就显得特别刺耳,特别不合时宜。它像一件褪了色、缩了水的旧衣服,硬要套在她崭新的人生上,怎么看怎么别扭。这声 称呼 ,带着我这个当哥哥的、自以为是的宠溺,却可能忽略了她最需要的—— 尊重 。
我开始琢磨,琢磨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
直接喊 大名 ?比如“李静,你吃饭了吗?”。天呐,这感觉更奇怪。像公司领导在点名,像银行柜员在叫号。疏离感,瞬间就能在我和她之间砌起一堵墙。我们是亲兄妹啊,是小时候抢一碗方便面都能打起来,打完又一起哭着找妈的兄妹。喊大名,把这份滚烫的 亲情 ,一下子就浇得冰凉。尤其是在电话里,那两个字从听筒里蹦出来,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温度。
那继续用以前的 小名 ?“妞妞”?“宝宝”?我试着在心里默念了几遍。不行,还是不行。当她跟你讨论KPI、房贷、职场人际关系这些硬邦邦的话题时,你再用一个软绵绵、奶声奶气的称呼去回应,那画面,简直是灾难。这会让她觉得,在你的世界里,她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她的奋斗、她的坚强、她的独当一面,在你看来,都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
这是一种无声的否定。比任何说教都伤人。
我见过我一个发小,他妹妹在上海做设计,挺厉害的一个姑娘。每次家庭聚会,他爸妈还是“囡囡、囡囡”地叫。有一次,他妹妹正跟我们聊一个很复杂的项目,一脸的专业和自信,他爸突然插一句:“我们家囡囡就是聪明!”。我清楚地看到,那姑娘脸上的光,瞬间就暗淡了下去。
她需要的不是“囡囡”这个标签,而是“设计师XXX”这个身份的认可。
所以, 外边打工的妹妹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语言学问题,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是一个关系学问题。它考验的是我们,这些留在家里的人,是否真正看到了那个在外拼搏的亲人的成长和变化。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当她在电话里跟我抱怨工作累、人心复杂的时候,我会轻轻地叫她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比如她叫李静,我就叫“静”。一个字,既保留了亲昵,又不过分幼稚。这个 称呼 像一个温暖的拥抱,不带任何评价,只是在说:“哥在听,哥懂你。”
当她兴高采烈地跟我分享她拿了奖金,或者搞定了一个大客户的时候,我会故意用一种半开玩笑的、略带夸张的语气喊她“静总”或者“李大设计师”。这声 称呼 ,是一种喝彩,一种肯定。我在用我的方式告诉她:“你真棒,我为你骄傲。”她每次听到都会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说我贫嘴,但那笑声里,满是开心和被理解的释然。
而当我们在视频里,看到她身后小小的出租屋里,晾着没干的衣服,桌上是吃了一半的外卖,我什么花哨的称呼都不会用,就叫她“妹妹”。
对,就是“妹妹”。
这两个字,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它是一个坐标,一个提醒。它在说:无论你在外面是什么“总”,什么“监”,什么光鲜亮丽的“Linda”或“Mary”,在我这里,你永远是我的妹妹。累了,倦了,受了委屈,不用扛着。家在这里,哥在这里。这个 称呼 ,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和退路。
你看,一个简单的 称呼 ,背后是多么复杂的情感互动。它需要你察言观色,需要你感同身受,需要你放下长辈或兄长的架子,真正地去平视她。
她一个人在偌大的城市里,像一棵努力生长的树,自己扛风、自己挡雨、自己努力汲取阳光。她正在用尽全力,去挣脱我们曾经给予她的那个“小女孩”的身份标签。我们能做的,最好的支持,或许就是默默地更新我们手机通讯录里对她的备注,更新我们脑海里对她的认知,然后,用一个最恰当的 称呼 ,去为她的成长,加冕。
别再用那些旧日的昵称,去捆绑她飞翔的翅膀了。她需要的是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而那一声最合适的 称呼 ,就是你在告诉她:“飞吧,家永远在你身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