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真有意思,咱们中国人表达爱意,总是那么含蓄,又那么具体。一份心思,全藏在那些个称呼里头了。尤其是在叫自己女儿这件事上,那真是把一个地方的脾气、风土、人情,全给浓缩进了一两个字眼儿里。
我第一次对这事儿有深刻感触,是在上海。那会儿我还年轻,拖着箱子挤在老弄堂里,夏天的风都是黏糊糊的。隔壁的老阿婆,每天午后都会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等她那个扎着冲天辫的小孙女放学。小姑娘远远地一露头,阿婆就眯着眼,用那种吴侬软语特有的调调,拉长了声音喊:“ 囡囡 ——回来吃饭啦!”
那一声“ 囡囡 ”(nānnān),我的天,简直了。它不像个正经词儿,更像一块刚出锅的桂花糖糕,又软又糯,甜到心里去。一个“女”字外面加个框,多形象,就是被全家人圈在手心里宝贝着的小人儿。我后来发现,不光上海,整个江浙沪地区,都爱用这个词。它带着水乡特有的氤氲和宠溺,喊出口,感觉空气里都飘着甜味儿。

可你把这“囡囡”带到北边儿,就不太好使了。
我一北京哥们儿,他闺女刚出生那会儿,粉嫩一小团,他媳妇是南方人,就想叫“囡囡”。我这哥们儿一个一米八几的壮汉,憋了半天,涨红了脸,怎么也叫不出口。他说:“这俩字儿从我嘴里出来,跟含了俩热汤圆似的,烫嘴!”
最后,他还是叫回了那个最顺口的词儿——“ 丫头 ”。
丫头 ,这词儿,绝了。它带着点儿京片子的爽利和俏皮,甚至还有一丝丝漫不经心的“痞气”。你听一个北京老爷们儿,操着一口京腔,对着他那个上蹿下跳的女儿吼一句:“嘿!你这疯丫头!” 听着是训,其实那眼角眉梢全是笑。这声“丫头”里,有管教,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你是我姑娘,你再折腾我也拿你没辙”的亲昵。它不像“囡囡”那么腻,它更像夏天里的一瓶冰镇北冰洋,猛灌一口,爽!
当然,北方更正式、更饱含深情的,还得是“ 闺女 ”。
这个词儿,分量就不一样了。它通常不用于日常打闹,而是在那些重要时刻。比如,女儿要出嫁了,那个平时不苟言笑、沉默得像座山一样的父亲,可能会红着眼圈,拍拍女儿的肩膀,嘴里笨拙地念叨:“我的好 闺女 ……” 就这三个字,比千言万语都重。它带着北方的土地的厚重感,是一种庄严的、刻骨的父爱宣告。我姥爷以前就总这么叫我妈,一声“我大 闺女 ”,里面全是骄傲和疼惜。
再往东北走,那股子豪爽劲儿就更足了。我一个哈尔滨的朋友,她管她十来岁的女儿叫“ 老闺女 ”。我第一次听见差点笑喷,心想这才多大点儿就“老”了?后来才明白,这声“老”,不是年纪的老,是一种亲到极致的昵称,类似于“老铁”“老哥们儿”,是把闺女当成了最贴心、最掏心窝子的自己人。一声“ 老闺女 ”,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就像东北冬天的酸菜炖粉条,热乎乎的,实在。
地域的性格,就这么活生生地体现在称呼里。
你到了四川重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满大街听到的都是此起彼伏的“ 妹儿 ”。“ 妹儿 ,要得不?”“ 妹儿 ,这边走!” 不光是对陌生年轻女性的称呼,在家里,爸爸妈妈叫女儿,也常是一声脆生生的“ 妹儿 ”。这个词,自带一股子江湖气和麻辣味儿。它不像“囡囡”那么娇,也不像“丫头”那么贫,它就是直来直去,爽快!像极了川渝人火爆又热情的性格,简单明了,亲切得不跟你见外。
而到了广东,画风又是一变。粤语里,直接一个字,“ 女 ”(néoi),或者“阿女”。言简意赅,毫不拖泥带水。我一个广州的同事,他给他女儿打电话,开口就是:“阿女,食咗饭未啊?”(女儿,吃饭了没?)听起来平平淡淡,但那种务实的、浸润在日常生活里的关心,就像一碗老火靓汤,不花哨,但滋养。
当然,除了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还有一些全国通用的“爱称”。
比如“ 小棉袄 ”。这个比喻简直是中国式亲情的巅峰之作。女儿为什么是小棉袄?因为她贴心啊,能在父母冷的时候带来温暖。它不是貂皮大衣,那么华贵张扬;也不是冲锋衣,那么功能性强。它就是一件普普通通的棉袄,柔软,贴身,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最实在的暖意。这个词里,藏着中国父母对女儿最朴素的期望和最深沉的依赖。
还有“ 掌上明珠 ”。这个词就文雅多了,带着点旧时代书香门第的味道。它强调的是女儿的珍贵、独一无二。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喊这个词的时候,仿佛能看到一个父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珍宝,那份爱,是璀璨的,带着光芒的。
有时候我在想,这些称呼,不仅仅是语言习惯,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你的爷爷这么叫你的爸爸(如果他是男孩的话可能叫“臭小子”),你的爸爸这么叫你,你将来可能也会这么叫你的孩子。每一个称呼,都像一条看不见的线,一头连着祖辈,一头牵着未来,中间串起了浓浓的亲情和一方水土的记忆。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声声“ 囡囡 ”“ 丫头 ”“ 闺女 ”“ 妹儿 ”……它们的发音、语调、背后的情感千差万别,但内核却惊人地一致——那就是藏也藏不住的,满溢出来的爱。这种爱,有时候像江南的梅子酒,微醺甘甜;有时候像北方的高度白酒,辛辣滚烫;有时候又像四川的盖碗茶,入口微苦,回味悠长。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藏在称呼里,刻在骨子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