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白发苍苍,背脊微弯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眼前,岁月在他脸上镌刻的沟壑,深得像一部无声的历史。我记忆里那个在讲台上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的形象,此刻已被时光温柔地磨砺,变成了眼前这位步履蹒跚、却眼神依旧清澈的 耄耋之年 老人。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脑子里有些卡壳,一句原本再自然不过的“ 老师 好”,此刻竟在舌尖上打了个转,变得有些含糊不清。这,就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面临的一个小小的、却又带着沉甸甸敬意与思考的难题:面对 已耄耋之年 的 老师 ,我们究竟该 怎么称呼 ,才最 得体 ,又最能传达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 师生情 呢?
这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不只是一串简单的发音,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尊师重道 的文化精髓,以及我们对那些点亮我们人生道路的 恩师 们最真挚的感激。在我的成长经验里,“ 老师 ”这个词,一直都是带着光环的。从幼儿园稚嫩的“老师抱抱”,到小学课堂上响亮的“老师好”,再到中学时代带着些许叛逆却依然敬畏的“老师来了”,它始终是那座知识的灯塔,品格的楷模。可如今,面对已是 耄耋之年 的 老师 ,简单一句“ 老师 ”是否足够?或者说,是不是显得有些生硬,少了些人情味呢?我总觉得,光是这样呼唤,仿佛无法完全表达那份经过岁月沉淀的、亦师亦友甚至如同亲人般的复杂情感。
这并非要挑战“ 老师 ”这个称谓的权威性,绝不是。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尊称 ,是对一个教育工作者职业生涯最大的肯定。可人嘛,都是有血有肉的,情感总是流动变化的。我们与 老师 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超越单纯的师生范畴。试想一下,如果你的 老师 ,不仅是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在你人生迷茫时伸出援手,在你跌倒时轻声鼓励,在你成功时默默祝福的那个人,那份感情,岂是“ 老师 ”二字能够完全涵盖的?

我记得我小学时的语文 老师 ,姓张。那时她大约四十出头,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讲课声如黄鹂,眼神却如鹰般锐利,哪个同学开小差都逃不过她的法眼。如今,前些年同学聚会,我们特意去拜访了张 老师 。她已近九旬,坐在轮椅上,戴着老花镜,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花白的头发上,泛着一层柔和的光。我们一屋子三十多岁的“大孩子”,进门齐声喊“张 老师 好!”她的脸上瞬间绽开了菊花般的笑容,眼角湿润了,连声说“好好好,都长大了,都长大了。”那一刻,我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酸涩。她还是我们的张 老师 ,可我们呢?我们是不是可以,甚至应该,换一种更亲近、更温暖的称呼呢?
有人会说,这有何难?直接就叫“张 老师 ”呗,这多庄重,多 得体 。没错,这当然没问题,且永远不会出错。在任何正式场合,比如校庆、颁奖典礼、大型师生联谊会,亦或是初次拜访,甚至仅仅是偶遇,一句恭敬的“X 老师 ”都是最稳妥、最标准的 尊称 。它直接点明了对方的身份,也表达了我们对这份教育事业的尊重。但是,如果是在一个私密的、家庭式的聚会中,或者你与这位 老师 之间有着几十年的深厚情谊,这样的称呼,会不会显得有些距离感,甚至略显拘谨呢?
我的看法是,这得看关系,看情境,更要看这份 师生情 的深度。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小李,他跟他的大学导师关系特别好,毕业后还经常去 老师 家吃饭。他导师姓王。一开始,他每次都恭恭敬敬地叫“王 老师 ”。后来,王 老师 的夫人看不过去了,笑着对他说:“小李啊,你都毕业多少年了,我们家老王就你一个这么亲近的学生,你总这么‘ 老师 老师 ’地叫,多生分啊,直接叫‘王伯伯’不就行了?”小李当下有些懵,但很快就改口了。从那以后,他每次去,都是一句“王伯伯、王阿姨”,气氛立刻变得融洽自然了许多。王 老师**夫妇脸上的笑容也明显更真切,更放松了。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很多时候, 老师 们虽然嘴上说着“叫 老师 就行”,但他们内心深处,或许也渴望着那份由岁月沉淀而来的,超越课堂,超越师生关系的亲情。特别是 耄耋之年 的 老师 ,他们的人生阅历丰富,子女可能都已成家立业,甚至远在异乡。学生们,尤其是那些被他们视如己出的“门生故旧”,如果能像家人一样呼唤他们,那份 人情味 ,那份温暖,会是他们晚年生活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所以,我觉得,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可以尝试几种更具温度的称呼。
其一,是“X 老 ”。这个“ 老 ”字,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敬意与沧桑感,它不仅仅是年龄的象征,更是阅历、智慧和德行的体现。比如“张 老 ”、“李 老 ”,听起来既不失对 老师 身份的尊重,又多了几分对长者的敬意。它比单纯的“ 老师 ”更凸显了 老师 的年纪与资历,传递出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尤其在一些正式却又非官方的场合,比如 老师 的生日宴、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师生茶话会,这个称呼便显得恰到好处。
其二,如果 老师 没有子女,或者和学生的亲近程度已经到了“半个儿女”的份上,那么“X 伯伯 ”、“X 叔叔 ”(对男 老师 )、“X 阿姨 ”、“X 妈妈 ”(对女 老师 )甚至“X 爷爷 ”、“X 奶奶 ”这些带有亲属关系的称呼,并非不可行,甚至可能是最优解。当然,这需要建立在非常深厚的感情基础之上,是 老师 本人明确表示不介意,甚至主动提出让你这样称呼的前提下。这绝对不能冒昧,更不能自作主张。否则,可能会显得有些轻浮,失去了原有的恭谨。但一旦建立了这种亲近的纽带,你会发现,这些称呼带来的,是远超“ 老师 ”二字的温暖与亲昵,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同父子/母女”。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无论 怎么称呼 ,核心都在于那份发自内心的 敬老尊师 之情。一个简单的“ 老师 ”,如果伴随着真诚的笑容、关切的问候、悉心的搀扶,那它的分量,远胜过敷衍了事的“X 老 ”或“X 伯伯 ”。相反,如果喊着亲昵的称呼,却态度轻慢,言语无状,那才是对 老师 最大的不敬。所以,在选择称呼时,我们应该多观察 老师 的反应,揣摩他们的心意。有些 老师 可能一辈子都习惯了被叫“ 老师 ”,这份称呼对他们来说,是身份的象征,是职业的荣光,是他们毕生奉献的写照。你突然改口叫“X 爷爷 ”,他们反而会觉得不适应,甚至觉得你越矩。而另一些 老师 ,在 耄耋之年 ,更渴望的是那份家庭的温暖与晚辈的贴心,他们可能会觉得“ 老师 ”这个词,在日暮西山的年纪,听起来有些寂寥。
我记得我的一个大学教授,他总是强调,一个 老师 最开心的时刻,不是学生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学生们还记得他,偶尔来看看他,聊聊天,就像家人一样。他常说, 岁月 如歌,唱到最后,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激昂的旋律,而是那些细水长流的和声。这些和声,就藏在每一次真诚的问候里,每一次暖心的探望中,也藏在我们对他们 得体 的 称呼 里。
总之,面对 已耄耋之年 的 老师 , 怎么称呼 ,绝非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题。它是一道需要用情、用心去解答的开放式问答。是继续以“X 老师 ”的 尊称 ,表达那份永恒的师生情谊?还是在特定情境下,辅以“X 老 ”或更亲近的“X 伯伯 ”、“X 爷爷 ”,传递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庭温暖?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的,最能体现 敬老尊师 、饱含 人情味 的选择。而无论最终选择何种称谓,那份由衷的敬意,那份感恩的心,才是我们能给 恩师 们最好的回馈,也是他们最渴望、最珍视的“ 称呼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