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这个问题就这么毫无征兆地,从我那被KPI和PPT塞得满满当当的脑子里,蹦了出来。
工薪阶层的你怎么称呼?
这问题,有点意思。它不像“你吃了没”那么日常,也不像“你的梦想是什么”那么宏大得让人想逃。它悬在半空,带着点自嘲,又有点审视的意味。

我,一个标准的,浸泡在一线城市写字楼空调风里超过八年的 上班族 ,对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一时间竟有些语塞。
搁在十几年前,我爸妈那辈人会很骄傲地跟亲戚说,我儿子是“ 白领 ”。哦, 白领 ,多体面的一个词儿。想象中就是穿着烫得笔挺的衬衫,出入高级写字楼,喝着咖啡,敲着键盘,指点江山。那个词,曾经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挂在我们这一代人懵懂的青春期夜空。我们以为,那就是奋斗的终点,是体面生活的入场券。
可现在呢?你再跟哪个“996”的朋友说他是“白领”,他可能会回你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白领 这个词,像一件压在箱底、款式过时但料子还不错的旧大衣,你知道它好,但就是穿不出门了。它太干净,太轻飘飘了,已经承载不动我们身上这股子被生活反复捶打过的烟火气。
那么,我们现在怎么称呼自己?
我想,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可能是那三个字—— 打工人 。
打工人 ,这个词简直是天才的发明。它有一种奇特的、混合了自嘲与悲壮的复杂情绪。它直白、坦荡,甚至带着一丝丝的骄傲。你看,我承认了,我就是在为别人打工,用我的时间、我的脑细胞、我的腰间盘,去换取那份不多不少,刚好能支付房租、水电和偶尔一顿小龙虾的薪水。这里面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包装,没有什么“事业伙伴”,也没有什么“赋能生态”,就是最朴素的劳动关系。
说自己是 打工人 的时候,我们仿佛在进行一种集体宣告。一种在钢铁丛林里抱团取暖的暗号。“早安,打工人!” 这句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是多少个被闹钟拽离被窝,睡眼惺忪挤上死亡三号线的清晨。它消解了工作的神圣感,也消解了那种孤军奋战的疲惫。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看看地铁里那一张张相似的面孔,嘿,我们都是 打工人 ,我们都懂。
但如果说“打工人”是中性甚至带点积极的自嘲,那“ 社畜 ”这个词,就真的是一头扎进苦水里了。
社畜 ,会社的牲畜。
这个词,是从邻国日本飘过来的,带着一股子挥之不去的压抑感。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后背都有点发凉。它太精准,也太残忍了。它描绘的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状态。一种被异化的,身不由己的状态。
当你为了一个项目,连续一个月凌晨两点后才离开公司,第二天早上九点还要准时打卡,对着镜子里自己蜡黄的脸和深不见底的黑眼圈时,你就是 社畜 。
当你在家庭聚会上,老板一个电话打来,你立刻放下碗筷,跑到阳台上对着电话那头不停地“嗯嗯好的收到明白”时,你就是 社畜 。
当你明明已经心力交瘁,却还要在工作群里第一时间回复“收到!”并附上一个阳光灿烂的表情包时,你就是 社畜 。
这个词,是属于深夜的。属于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是为自己而亮的那种时刻。它是一种彻底的投降和自我矮化,是一种“我认了,我就是被圈养的,挤奶的”的无声呐喊。格子间里那盏永远不会熄灭的日光灯,像一只冷漠的眼睛,俯瞰着我们这些被钉在椅子上的“现代奴隶”。说出“ 社畜 ”两个字,不需要勇气,只需要疲惫。
当然,还有更接地气的说法,比如“ 搬砖的 ”。
我一个做程序员的朋友,年薪不菲,但他最喜欢说自己是“码农”,是“搬砖的”。我问他,你那叫搬砖?你那是构建数字世界。他笑笑,说,有什么区别?产品经理提个需求,我就从一个代码库里,把一块“砖”搬到另一个地方,砌成他想要的样子。重复,枯燥,消耗体力,也消耗脑力。本质上,和工地上的大哥没什么两样。
我懂他的意思。这个说法,是在消解工作的技术光环。“ 搬砖 ”这个词,带着一种原始的、朴素的劳动感。它把一切复杂的工作都还原成了最基础的动作。无论你是写PPT的,还是画设计图的,还是剪视频的,在某个瞬间,我们都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个 搬砖 工。把A文件里的内容,搬到B文件里;把客户的想法,搬到设计稿上;把杂乱的素材,搬成一条流畅的视频。这块“砖”,可能是数据,是文字,是代码,是创意,但“搬”这个动作,内核是一样的。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嘲,甚至带着点哲学意味的虚无。它在说,别谈什么理想,别扯什么价值,我就是在干活,完成任务,拿钱。如此而已。
所以, 工薪阶层的你怎么称呼 ?
这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不同时刻的心境。
精神头足,对未来还有点小盼头的时候,我们是“ 打工人 ”,有组织,有同伴,不孤单。
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感觉灵魂被掏空的时候,我们是“ 社畜 ”,在无形的牢笼里,发出微弱的悲鸣。
对工作的意义产生怀疑,感到麻木和倦怠的时候,我们是“ 搬砖的 ”,用最原始的劳动比喻,来对抗那些虚无缥缈的宏大叙事。
而那个曾经闪闪发光的“ 白领 ”,则成了我们偶尔回望时,才会想起的、一个属于上个时代的、天真而美好的旧梦。
你看,一个简单的称呼,背后却是我们这一代 工薪阶层 完整的精神图谱。这里面有我们的挣扎,我们的妥协,我们的不甘,还有我们那点可怜又可贵的、用来自我排解的幽默感。我们用这些不断迭代的“黑话”,来定义自己,来寻找共鸣,来抵抗这个庞大而冰冷的商业社会。
叫什么,或许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当清晨的闹钟再次响起,你我还是会从床上爬起来,喝掉那杯续命的咖啡,背上沉重的电脑包,汇入拥挤的人潮。无论我们心里把自己称作什么,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认真地,活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