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有人管一位女士叫“先生”,我脑子里嗡的一声,第一反应是:口误?还是什么我不知道的新潮讽刺?那个场景我记得特清楚,是在一个学术讲座上,主持人介绍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女教授时,毕恭毕敬地说:“下面,让我们有请王先生为我们开讲。”
全场,鸦雀无声,随即是雷鸣般的掌声。我愣在座位上,看着那位被称为“先生”的女士从容地走上讲台,气场强大到让人不敢直视。那一刻我才明白,这个称呼,非但不是口误,反而是我所能想到的,最高级别的敬意。
那么, 怎么称呼女人为先生呢? 这事儿得掰开揉碎了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法问题,它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对人格与成就的极致推崇。

首先,你得把脑子里“先生=Mr.”这个公式彻底删掉。在汉语的古老语境里, “先生” 这个词,根本就和性别没半毛钱关系。它的本意,是“先出生者”,引申为达者、有学问的人。孔子的《论语》里写“有酒食,先生馔”,意思是有好吃好喝的,让年长的人先享用。看到了吗?核心是“先”,是辈分,是智慧,是走在你前面的人。
这种称呼的黄金时代,大概是在民国。那是个风云激荡、大师辈出的年代,也是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学者、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代。在那个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人们发现,对于那些在学识、品德、贡献上达到了顶峰的杰出女性,用“女士”“小姐”这类带有明显性别色彩,甚至有点轻飘飘的词汇,根本无法承载她们的重量。
怎么办?于是,人们捡起了“先生”这个古老而庄重的称呼。它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称一位女性为“先生”,等于是在向全社会宣告:我们尊敬她,不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是因为她的 学问 、她的 德行 、她的 风骨 。这个称呼,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性别的加冕。
一说到这儿,有个名字就绕不开—— 杨绛 先生。
钱钟书戏称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但在整个中国知识界,人们更愿意尊称她一声“杨绛先生”。这个称呼里,包含了对她作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的全部肯定。当你读她的《我们仨》,读她的《洗澡》,翻译的《堂吉诃德》,你感受到的,是一种平静而强大的力量,一种洞察世事后的通透与慈悲。这种力量,配得上一声 “先生” 。
还有冰心先生、宋庆龄先生、许广平先生……这些名字,每一个都掷地有声。她们的人生,她们的作品,她们的贡献,早已让她们的性别特征退居次要地位。人们仰望的,是她们作为“人”的巍峨高度。
所以,第一个关键点来了: 称呼女人为“先生”,绝不是随随便便的。 这不是一个可以滥用的时髦词汇。它有一个极高的门槛,这个门槛就是“德高望重”。对方必须是在其领域内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品格高尚,受到社会广泛敬仰的女性。你不能管你新来的女同事叫“李先生”,那会非常滑稽和冒犯。这个称呼,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份发自内心的 肃然起敬 。
那么,在今天,这个称呼还适用吗?
坦白说,它正在变得越来越稀有。像一枚语言的活化石。
一方面,现代社会有了更多元、更精确的称谓。“教授”“老师”“博士”“总(经理)”,这些职业头衔已经足够清晰地标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专业能力。我们不再那么需要一个模糊但崇高的词来概括一切。
另一方面,随着女权意识的提升,一些人也开始反思:为什么对女性的最高赞誉,需要借用一个传统上与男性强相关的词汇?这本身是不是一种语言上的不平等?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先生”这个称呼最迷人、最复杂的地方。它不是把女性“男性化”,恰恰相反,它是在用一种极致的方式,实现“去性别化”。它传达的信息是:在这个层面的成就与智慧面前,性别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所敬佩的,是那个纯粹的、闪光的灵魂。这难道不是一种更高级的“性别平等”吗?它不是在强调“女性也能和男性一样优秀”,而是在说“真正的优秀,根本无需用性别来定义”。
那么,在现代生活中, 怎么称呼女人为先生呢? 如果你真的遇到了这样一位让你发自肺腑敬佩的女性,该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个称呼?
首先, 看场合 。在非常正式的学术会议、文化纪念活动或者为这位女性撰写介绍文章时,使用“先生”是恰当的,因为它能迅速建立起一种庄重、崇敬的氛围。
其次, 看对方 。这位女性通常是行业泰斗,年事已高,并且她所在的圈子,默认并接受这种称呼。比如在京剧界,很多杰出的女演员也被称为“先生”。这是梨园行里的一种传承和规矩。
再次, 看自己 。你使用这个称呼时,内心必须是真诚的。它不是一种客套,更不是一种炫耀你“懂行”的工具。你的语气、你的姿态,都要配得上这个词的份量。
我曾有幸见过一位著名的女雕塑家,她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坚硬的石头在她手下仿佛有了呼吸。和她交谈时,她聊起艺术、聊起人生,那种通达和纯粹,让我完全忘记了她的年龄和性别。活动结束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配上她的作品图片,写的文字是:“有幸聆听某某先生的教诲,如沐春风。”
那一刻,用“先生”二字,我觉得无比自然、无比妥帖。因为,除了这个词,我想不出任何其他词汇,能够准确地表达我心中那份混杂着敬佩、仰慕甚至一点点“高山仰止”的复杂情感。
说到底, 怎么称呼女人为先生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语言的规则,而在于人心的尺度。它考验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保留着对 学问 的真正尊重,对 风骨 的由衷向往。当一个社会不再有能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时,那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感到悲哀的。这个称呼,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只是那些了不起的女性,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