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乍一听,好像是小学语文课本里蹦出来的“考题”,可仔细一琢磨,哎,里头可真是大有学问,深藏着我们华夏民族对血脉、对伦理、对情感那份独有的敬畏与珍视。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晚辈,面对着这四层相隔的祖先,心里头不免生出几分好奇,几分敬仰,还有那么一丁点儿小小的困惑—— 姥姥的父母该怎么称呼我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匹配游戏,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生命之初与绵延不绝的家族香火,说白了,它就是我在这世上定位自己,寻找根脉的一把无形钥匙。
打小儿,家里人就总爱给我掰扯这些个辈分,什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舅,姨妈姑父……一大串儿下来,我脑子都快打结了。但那时候,毕竟能见到的人多,称呼自然也就烂熟于心。可再往上溯,像姥姥的父母,也就是我妈妈的姥姥姥爷,他们,该怎么称呼我这个小小的曾外孙呢?这问题,我甚至都不太敢直接去问长辈们,总觉得有点儿唐突,仿佛是把那些沉甸甸的、被时间打磨得发亮的称谓给“物化”了。
在传统文化里,这辈分儿,那可是天大的事儿。它不像西方文化那么“扁平”,直呼其名或是叫个“大爷大妈”了事。我们这儿,每一个称谓背后,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段绵延不绝的血脉故事,还有一份沉甸甸的伦理秩序。就像老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称谓就是我们家族伦理的“方圆”之一。按照最传统的说法,如果我是 姥姥的父母 的曾外孙,那么他们称呼我,是会用一个带点儿古意又满是慈爱的词——“玄孙”。确切地说,我是他们的“外玄孙”。是不是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那份跨越了四代的深情,就在这一个“玄”字里,跃然纸上。

“玄”,这个字,本身就妙得很。它不仅指深远、奥妙,更有着“曾祖之孙”的含义。这简直是把时间与血缘的关系,用一个字给概括尽了。他们叫我“外玄孙”,这“外”字呢,又巧妙地标明了我是通过女儿、也就是我的姥姥那一脉传下来的。这层层叠叠的递进,这精巧细致的区分,不得不让人叹服我们祖先的智慧。这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一个符号,它象征着一份无言的传承,一份血浓于水的记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真有这样一位跨越百年的老者,用他那沧桑的嗓音,带着些许颤抖地喊出“我的外玄孙啊”,那声音里,该蕴含着多少斑驳的岁月,多少生离死别,多少家族兴衰的唏嘘啊!光是想想,我的心头就涌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流,和一丝对时光的敬畏。
当然,现实生活往往比书本上的规矩来得更复杂、更鲜活。我们常说,称谓是死的,感情是活的。即便传统上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在真正的家庭场景里,很多时候,这种极其遥远的称谓,可能会被更直接、更富感情色彩的表达所取代。比如,他们可能会直接喊我的乳名,或者带有爱称的小名。毕竟,那份跨越了近百年时光的血缘羁绊,那份看着曾外孙辈的小小生命在眼前活泼跳跃的喜悦,往往会冲淡那些繁文缛节,让最纯粹的爱意直接流淌出来。就像我奶奶,她就不爱叫我大名,总爱喊我那带着奶味儿的小名,透着一股子亲昵和专属。我想,对于 姥姥的父母 来说,看到自己的曾外孙,那种血脉相连的震惊和欣慰,可能也会让他们放下那些“规矩”,直接把心底的爱意付诸言语。
我在想,如果我能回到那个年代,亲耳听到他们呼唤我的名字,那会是怎样一番场景?他们的眼中,一定饱含着对生命的奇迹,对家族延续的无限感慨。他们或许会用颤抖的手轻抚我的头顶,嘴里喃喃着:“这就是我的外玄孙啊,长得真快,像极了你姥姥小时候的样子。”那份语言之外的温情,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称谓固然重要,它是一个框架,一个指引,但框架里填充的,是实实在在的亲情、爱意和那些不朽的家族故事。这些故事,或是在饭桌上轻声细语地讲述,或是在旧照片里默然无声地流淌,它们共同构筑了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独特底色。
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来不及认识那些更远的亲戚,更别说去钻研他们该如何称呼我们。家族的“年轮”变得模糊,传统的辈分体系在简化,在模糊。很多年轻人,可能连自己爷爷奶奶的名字都叫不全,更别提更上一层的 姥姥的父母 了。这不能说是一种倒退,而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让我这个对传统文化仍抱有敬意的人,心里头不免有些感慨,甚至一点点怅然若失。那些充满韵味、饱含深意的称谓,是不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泛黄书页上冰冷的文字?
然而,即便称谓本身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再频繁被使用,它所代表的那份意义,那份血脉的连接,那份家族的传承,却永远不会消失。就像大树的根系,即便我们只看到地面上繁茂的枝叶,却知道,那深埋的根,才是支撑一切的根本。我们通过 姥姥的父母 ,看到了家族的源头,看到了生命的韧性,看到了代代相传的希望。我被他们称呼,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被喊出,更是一种身份被确认,一种责任被赋予。我,是这个家族血脉的延续者,是那些斑驳记忆的承载者。我的存在,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
所以,当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姥姥的父母该怎么称呼我 ——被抛出时,它在我心里激起的,绝不只是一个标准的答案。它引发了我对家族史的追溯,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对文化传承的体悟。那一句“外玄孙”,仿佛是一声穿越百年的呼唤,让我真切感受到自己与过去那段历史的联结。它提醒我,无论走得多远,我的根,永远都在那里。那份被四层血缘关系包裹的爱,沉甸甸的,温暖而绵长,无论用何种称谓表达,都是生命最动人的篇章。这称谓啊,不仅仅是身份的符号,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文化基因的活化石。它在无声地述说着:你从何而来,你将往何处去,你,属于这片土地,属于这个家族。而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