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在一次基层调研的座谈会上,听到一位老大爷颤巍巍地说:“我们 县委书记 啊,就像我们的老 爸爸 一样,什么都替我们操心!” 那一瞬间,我的心头猛地一震,那感觉,既温暖又沉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 称呼 ,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情感投射,里面装着老百姓最朴素的 信任 ,也藏着中国基层治理最微妙的密码。
这句“像爸爸”,你仔细品,它绝不是随口而出。它不是那种客套的恭维,也不是单纯的权力敬畏。它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带着体温的亲近。你想想看,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爸爸”意味着什么?是家庭的顶梁柱,是遮风挡雨的港湾,是那个无论对错都会护着你、想着你的人,更是那个会为了孩子的吃穿用度、学习婚姻而殚精竭虑、甚至不惜付出一切的人。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一位 县委书记 身上,那得是怎样的一种期盼,怎样的一种肯定啊!
我认识一位老乡,他曾跟我讲起他们乡里的事。有一年,他家地里的作物眼看就要遭了旱灾,颗粒无收。他跑去县里上访,几经周折,最终是 县委书记 亲自带着农技专家下到田埂上,蹲在泥地里,帮他们研究抗旱的法子,又协调了水利局,给他们争取来了一批抗旱设备。那次,他看着书记晒得黢黑的脸,眼里满是血丝,他红了眼眶,心说:“这哪是什么大官,分明就是操心我们老百姓柴米油盐的 大家长 啊!” 这不是个例,在很多贫困县、农业县, 县委书记 就是那个在关键时刻能拍板、能调动资源、能给老百姓带来一线生机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个人兜里的钱袋子和心里的安稳。

当然,这种 称呼 背后,也暗藏着我们社会对权威的一种特定认知。在很多基层,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民众对政府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具象的领导个体来完成的。不像大城市,渠道多元,信息驳杂。在县里,领导就是天,就是地,就是那个能决定很多事儿的人。一个 有担当 、 有作为 的 县委书记 ,他不仅要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关心民生冷暖,处理邻里纠纷,甚至要调解家庭矛盾,真正做到“小事儿不烦大领导,大事儿不让老百姓拖”。这种“事无巨细”的付出,久而久之,就会在老百姓心里积淀出一种特殊的情感,模糊了官民界限,让他们觉得,这位书记,就是自己家里的“老爸”,是亲人。
这种情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事件去印证。一个 县委书记 能在老百姓心中赢得这份“爸爸”般的 信任 ,往往是因为他做到了几件事: 第一 , 真抓实干 。不是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而是把腿迈开,把心沉下去,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院,亲身感受老百姓的疾苦,亲耳听取他们的心声。那些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身影,那些在简陋农舍里促膝长谈的夜晚,才是赢得民心的真正筹码。 第二 , 公平公正 。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公平,最害怕的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个能做到 一碗水端平 ,不偏不倚,维护社会正义的 县委书记 ,自然会赢得民众的敬重。 第三 , 廉洁自律 。权力是把双刃剑,多少人倒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一个能保持清正廉洁,不为私利所动的 县委书记 ,他的形象在老百姓心中,无疑是高大的、值得信赖的。
然而,我们也得清醒地看到,这种“像爸爸”的 称呼 ,并非全然褒义,它也带着一些我们必须警惕的隐忧。它可能潜藏着某种 权力依附 的心理,弱化了公民意识和权利表达。当老百姓习惯了“爸爸”替自己做主,替自己操心一切,长此以往,会不会削弱他们 独立思考 和 参与治理 的积极性?会不会让“人治”的色彩盖过了“法治”的光芒?毕竟,现代社会,我们追求的是 法治 ,是 公开透明 的权力运行,而不是单纯依靠某一位“明君”或“好官”来解决所有问题。 县委书记 的职责,是构建一套公平高效的制度体系,让社会自身良性运转,而不是永远扮演那个救火队长、包揽一切的“爸爸”。
所以,当听到“ 县委书记像爸爸 ”这样的 称呼 时,我总会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我为那些真正为民着想、赢得民心的好干部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的付出,值得这样的 信任 和情感回报。这说明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我们的干部队伍,依然有那么多可敬可爱的人,在默默奉献。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将 人治的温情 与 法治的理性 更好地结合起来。让老百姓在感受到“爸爸”般关怀的同时,也能真正理解和行使自己的 民主权利 ,让 权力 在阳光下运行,受到有效的 监督 。
归根结底,这个“爸爸”的 称呼 ,是一个活生生的 民意晴雨表 。它既是对 县委书记 个人德能勤绩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基层治理效果最直观的检验。它提醒着每一位身居要职的干部,你手里的权力,来自人民,要用之于民。你的一言一行,不仅是履行职务,更是塑造人民心中“公仆”的形象。所以,当老百姓把您当成“爸爸”来 称呼 时,那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期许。这份 情感 ,是 民心所向 的缩影,也折射出我们社会在 基层治理 这条路上,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智慧。我们希望,未来的 县委书记 们,既能拥有这份“爸爸”般的 亲和力 和 担当 ,又能带领地方,迈向更加 开放 、 透明 、 法治 的现代化治理新境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