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被问到“你们之前跟哪些公司合作过啊?”或者“这个项目是谁家做的?”的时候,我总会下意识地顿那么一下。别小看这短短的几秒钟,它可不是简单的搜索记忆库,而是脑子里在飞速进行一场关于“称谓策略”的沙盘推演。 合作过的公司怎么称呼他 ,这远不止是一个语言学上的小问题,它关乎着你的专业素养、情商高低、甚至未来的商业机遇。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职场情境下,一次次微型的公共关系演练。
很多时候,我们下意识地就想脱口而出“我们以前的 乙方 ”或者“那是我们的一个 供应商 ”,但请等等,真的有必要那么直白,或者说,那么“功利”吗?尤其是当对方与你未来可能还有交集,甚至可能在某些场合再度成为 合作伙伴 的时候,这种不假思索的标签化称谓,简直就是一种潜在的“关系损耗”。我个人总觉得,商业世界里,每座桥梁都来之不易,轻易拆掉或破坏,都是极不明智的举动。
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特别喜欢用“我们的供应商”来指代所有服务方,感觉这样显得自己是 甲方 ,有话语权,挺“拽”的。直到有一次,我跟一位老前辈去拜访一位前 供应商 (现在他们自己也发展得很大了),在聊到以前的项目时,我脱口而出:“我们和您家以前是供应商关系嘛……”还没等我说完,前辈就轻咳了一声,随即带着和煦的笑容对对方说:“X总,还记得咱们当年那个项目吗?真是多亏了贵司鼎力支持,我们才能顺利完成,那时候咱们可是 并肩作战的战友 !”那一刻,我脸上火辣辣的,仿佛被当场扇了一巴掌。我能明显感觉到,X总的脸色从略显平淡变得柔和起来,眼神里甚至带了一丝暖意。

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称谓不是简单的名词指代,它承载着历史、情感、尊重,甚至透露着你对这段关系的价值判断。 “战友” ,多有力量的词啊!它瞬间拉平了所谓的甲乙方地位,强调了共同的目标和付出的努力。自此以后,我就开始对“ 合作过的公司怎么称呼他 ”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
我认为,称谓的选择,首先取决于你与对方关系的深浅、合作的性质,以及你此刻说话的 目的 和 听众 。
第一层:常规而稳妥的称谓——“XX公司” 或 “我们的合作伙伴XX”
这是最安全、最不会出错的牌。直呼其名,或加上“我们的 合作伙伴 ”,显得直接、坦诚,又不失专业。比如,如果有人问:“这个方案是哪家公司设计的?”你完全可以坦然地说:“这个方案是之前我们和 XX设计公司 一起合作完成的。”或者更精确一点:“这是我们当时的 合作伙伴——XX设计公司 的杰作。”这样既清晰地交代了信息,又避免了任何可能产生的误解或不适。
我通常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这种称谓:* 在向新客户展示过往案例时,提及的过往 合作方 。* 在内部会议中,讨论某个项目历史背景时。* 当对外的宣传材料中,提及曾经的合作方时(尤其需要事先征得对方同意)。* 当双方关系比较正式,或者合作时间较短,情感连结不深的时候。
第二层:带有人情味的称谓——“我们的老朋友XX” 或 “曾经一起奋斗的XX团队”
如果合作时间较长,双方团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甚至私下里还有联络,那么,用带有情感色彩的称谓会显得更加真诚和温暖。这种称谓往往能勾起过往的美好回忆,拉近彼此的距离。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某个行业活动上遇到一位前 合作方 的老总,你说:“X总,您好,咱们以前的合作很愉快!”和你说:“X总,您好,好久不见,咱们当年一起啃下那个硬骨头,真是我的 老战友 啊!”哪个更能让人心头一暖,觉得你把这段关系放在心上?
我曾在一个媒体采访中,被问到如何看待与昔日 竞争对手 的合作。我当时就说:“市场风云变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但很多时候,曾经的竞争也让我们互相学习、彼此进步。像 XX公司 ,尽管我们曾是赛道上的强劲对手,但后来在某个特定项目上,我们也 携手并进 ,成为了 互相成就的伙伴 。”这种称谓,不仅展现了我的格局,也给对方留下了足够的尊重。
第三层:策略性的称谓——根据语境和目的灵活变通
这一层就比较考验情商和策略了。有时候,你的称谓不仅仅是描述事实,更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塑造一种印象。
- 强调实力: 如果你要向潜在客户展示你的实力和资源,你可以说:“我们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与行业 头部企业XX公司 保持了多年的 深度合作 。”这里的“头部企业”和“深度合作”就强化了你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
- 突出专业性: 如果你的项目涉及到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说:“为了确保项目的技术领先性,我们特别邀请了在 人工智能领域独树一帜的XX研究院 作为我们的 技术顾问 。”“独树一帜”和“技术顾问”立刻提升了权威性。
- 淡化曾经的甲方乙方关系: 有时候,为了避免给新的听众带来“你曾经是‘被服务方’”的刻板印象,你可以巧妙地将其包装成“ 项目联合发起方 ”、“ 联合开发伙伴 ”等,如果事实允许,这能更好地展现你的主动性和专业性。我个人特别反感在公开场合大肆宣扬“我们是甲方”这种姿态,那显得极其不成熟且缺乏远见。真正的 甲方 ,是通过项目管理的效率、对 合作伙伴 的尊重以及最终的成果来体现其领导力的,而非靠一个称谓。
第四层:需要谨慎的称谓——“乙方”、“供应商”、“客户”
我不是说这些词不能用,它们当然是商业语境下不可或缺的 专业术语 。但在非正式或非必要的情况下,我建议大家尽量减少使用。
- “乙方”: 这个词自带一种依附和被动色彩。除非你是在非常具体的合同条款、法律文件,或者需要明确区分职责的内部讨论中,否则我很少在公开场合用这个词来指代曾经的 合作方 。因为一旦你用“乙方”来称呼他们,很容易让听众觉得他们是你的“下属”,而不是平等的 伙伴 。
- “供应商”: 比“乙方”稍微中性一些,但仍然偏向于一种交易关系,而不是 合作关系 。如果你是采购方,称呼为你服务的公司为“供应商”很正常。但如果你们之间有过更深入、更复杂的项目 合作 ,那“ 合作伙伴 ”或直呼其名,显然更能体现尊重。
- “客户”: 同样,如果你是服务提供方,称呼为你付费的公司为“客户”是天经地义。但如果你们之间还存在着互惠互利、共同开发等超越简单买卖的关系,那么“ 战略伙伴 ”或“ 联盟企业 ”等称谓,无疑更能体现这种价值共创。我曾经有个 客户 ,项目结束后,我们还保持着很频繁的交流,他们甚至会主动把新的机会介绍给我。那时候,我再称他们为“客户”,总觉得有点见外,不如“我们的朋友X总”来得亲切自然。
一些必须注意的细节和“雷区”:
- 称谓一致性: 尤其是在团队内部沟通时,尽量统一对特定 合作方 的称谓,避免信息混乱。
- 尊重对方的自称: 如果 合作方 在公开场合或其官网介绍中,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例如称自己为“创新型科技公司”),你在提及他们时,可以适当采纳其自称的核心元素,以示尊重。
- 避免带有贬义的词汇: 无论过去合作愉快与否,切忌使用任何带有负面情绪或贬低性质的词语。即使合作不顺,也要保持职业风范,你可以选择沉默,但绝不能口出恶言。这不仅关乎对方,更关乎你自身的 职业形象 。
- 注意国际化语境: 在国际 合作 中,文化差异会让称谓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一些西方文化中更强调平等的 伙伴关系 ,而某些亚洲文化则可能更注重层级和敬语。我的经验是,不确定时,直呼其名或使用“ partner ”是最稳妥的选择。
- 时刻保持敬意: 无论称谓如何变化,对曾经为你的项目、为你的公司做出过贡献的 合作方 ,内心都应该保持一份敬意。这份敬意会通过你的语气、神态传递出去,甚至比你口头上的称谓更有力量。
说到底,“ 合作过的公司怎么称呼他 ”这个问题,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你对商业 关系 的理解深度、你的格局,以及你的 情商 。它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填空题,而是一幅需要你根据画布大小、色彩深浅、光影明暗,精心勾勒的画作。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艺术创作,都是对过往的梳理,对当下的定位,以及对未来的铺垫。在我看来,那些善于处理这些细节的人,往往也能在商业世界里走得更远,因为他们懂得,真正的 合作 ,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价值交换,而这种信任和价值,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称谓里。维护好这些 关系 ,就是为自己未来的道路多储备一份宝贵的资源和可能性。所以,别再随便叫他们“乙方”了,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尊重,你会收获更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