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称呼指南:大姨家的闺女怎么称呼我?答案没那么简单!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嘿,还真能把人问住。

我敢打赌,全国至少一半的80、90后,都曾在这个问题上大脑宕机过三秒钟。 大姨家的闺女怎么称呼我 ?这问题,简直就是中国式家庭社交里的“哥德巴赫猜想”,看似有解,真临到头上了,嘴巴张了半天,愣是发不出那个最准确的音节。

前阵子家庭聚会,乌泱泱一大桌子人。我那大姨家的闺女,如今也是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端着杯饮料,从桌子那头绕过来,笑盈盈地看着我,然后……卡住了。那场面,怎么形容呢?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尴尬,时间仿佛被按下了0.5倍速慢放。她的眼神里,三分是亲切,三分是疑问,剩下四分全是“我该叫你啥来着”的绝望。

亲戚称呼指南:大姨家的闺女怎么称呼我?答案没那么简单!

而我呢?我能怎么办。我只能报以一个同样充满善意但略显僵硬的微笑,内心疯狂弹幕刷屏:叫哥啊!叫哥不就完了!还能叫啥!

可转念一想,这事儿还真不能怪她。

小时候哪有这么多讲究。她扎着俩羊角辫,流着鼻涕追在我屁股后头,含糊不清地喊‘咯咯’(哥哥),我呢,仗着自己多个几斤肉,就叫她‘小不点儿’。多好。简单,直接,还带着点儿独家授权的亲昵。那时候的 亲戚称呼 ,不是一套规则,而是一种感觉。感觉到了,称呼就脱口而出了。

但人一长大,事情就复杂了。那些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的“规矩”,被大人们重新捡了起来,掸掸灰,郑重其事地摆在你面前。我妈就是那个“规矩”最忠实的维护者。她总是在旁边急得跳脚,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纠正我:“那是你 表妹 !叫 表妹 !”

可“表妹”这两个字,从我嘴里出来,总觉得干巴巴的,像是照着说明书念零件名称,一点温度都没有。它太标准了,标准到失去了所有的个性,把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姑娘,变成了一个家族关系图谱上的冰冷节点。

所以,当她站在我面前,为那个称呼而纠结时,我完全理解。

从理论上说, 大姨家的闺女怎么称呼我 ,答案清晰得不能再清晰。如果我比她大,她就该叫我 表哥 。如果我比她小——当然这个可能性在我家不存在——那我就得恭恭敬敬地喊她一声 表姐 。多简单。教科书上都印着呢。

但生活,它从来就不是教科书。

最大的变量,就是年龄。我跟她,满打满算,也就差了不到两岁。这种年龄差距,在童年是天堑,一个是可以合法买冰棍的大孩子,另一个是只能眼巴巴看着的跟屁虫。可一旦跨入成年,两岁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哥”这个字,就显得有点微妙了。叫吧,显得生分客套;不叫吧,又好像缺了点辈分上的尊重。

更要命的是那种只差了几个月的。我有个发小,他和他姨家的儿子,一个年头出生,一个年尾出生。为了谁是“哥”谁是“弟”,两人从小打到大,饭桌上抢鸡腿的理由都比别人家孩子硬气:“我是 表哥 ,鸡腿就该我吃!”这种“月份之争”,简直是中国家庭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后遗症还特别严重。

所以,一个简单的“ 表哥 ”或者“ 表弟 ”,背后承载的,可能是一段关于童年、关于长幼、关于那点可笑又可爱的自尊心的漫长故事。

除了年龄,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因素——亲密程度。

咱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表亲,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我们最亲的兄弟姐妹。如果从小玩到大,寒暑假都腻在一起,那称呼早就超越了“表哥”“ 表妹 ”的范畴。更多的是外号,是昵称,是那种只有我们彼此才懂的暗号。她可能会没大没小地直呼我的大名,甚至是我小时候的糗名,我非但不会生气,反而觉得亲切。这种时候,那个标准称呼,反而像一件借来的、不合身的西装,穿在身上浑身别扭。

可要是关系没那么近呢?几年见不了一面,微信列表里常年沉底,除了过年被我妈逼着群发一句“新年快乐”,几乎零互动。那这个称呼,就成了一道社交难题。叫“ 表哥 ”,太亲热了,咱俩没那么熟。直呼其名?在长辈面前,又显得太没礼貌。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两个人,相视一笑,用“哎”、“那个”、“嘿”来代替那个烫嘴的称..呼。眼神交流代替语言输出,主打一个“你懂的”。

说到底, 大姨家的闺女怎么称呼我 ,这个问题的核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或民俗学问题了。它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一个心理学问题,甚至是一个哲学问题。

它考验的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传统家庭关系。那些曾经维系着庞大家族网络的称谓体系,在如今这个以小家庭为单位、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时代,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一方面被教育要尊重传统,要讲究长幼尊卑;另一方面,我们又渴望更平等、更轻松、更个人化的交往方式。

这种矛盾,就集中体现在这一个小小的称呼上。它像一个探针,轻轻一戳,就戳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内心深处对于家庭、对于亲情、对于自我定位的种种复杂情绪。

那天,就在她卡壳的那几秒钟里,我脑子里闪过了无数念头。最后,我笑着主动解围:“叫我名字就行,或者还跟小时候一样,叫‘哥’也行,随你。”

她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甜甜地叫了一声:“哥!”

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纠结于“表”还是“不表”,其实毫无意义。重要的不是那个前缀,而是那个称呼本身所蕴含的温度和情感。一声“哥”,或者一个简单的名字,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就比任何标准答案都来得动听。

那个看似复杂的“哥德巴赫猜想”,其实解法异常简单。答案,不在亲属关系图谱里,不在长辈的教导里,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只要心里还存着那份情谊,怎么称呼,又有什么关系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