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扎进故纸堆里,我总爱干这种事。不是为了考据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为了咂摸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活生生的人气儿。比如,一个三到六岁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在千百年前的庭院里,她的爹娘,邻里,或者路过的诗人,会怎么喊她?这事儿,想起来就觉得特有意思。
绝不是简单一个“小女孩”就能打发的。古人对语言的讲究,那种精雕细琢,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最先撞入脑海的,也最美的一个词,叫 垂髫 。

你品,你细品这两个字。扑面而来的,是画面感。它不是一个身份标签,它是一个动态的速写。那个年纪的小丫头,头发还没长全,也不到可以梳成复杂发髻的时候,就那么自然地垂在额前,或是两鬓。风一吹,那几缕柔软的发丝就跟着晃,痒痒地搔着她肉嘟嘟的脸蛋。 垂髫 ,说的就是这个样子。陶渊明写“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画面,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田园牧歌MV。老的少的,都那么自在,那么和谐。
所以,当一个文人墨客看到一个三五岁的小姑娘,他脑子里蹦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垂髫小儿”。这里头的“儿”字,不特指性别,是种爱称。但用在小姑娘身上,那种天真烂漫、不加修饰的美,一下子就全出来了。 垂髫 ,它本身就带着一种滤镜,一种成年人回望童年时,自带的温柔与诗意。它不是户口本上的一个称谓,它是一首小诗。
但是,生活里头,她娘亲会扯着嗓子喊:“哎!前面的那个垂髫!赶紧回家吃饭!”怎么可能。这太违和了。
这就得说到另一个层面,更烟火气,也更亲昵的称呼。
那就是 小名 ,或者说 乳名 。这才是真正流淌在血脉里的呼唤。古代人,尤其是大户人家,重规矩,有名,有字。可对一个还在玩泥巴的小不点来说,那些方方正正的名字,太沉重了。爹娘叫的,一定是最顺口,最带着疼惜的那个音节。
可能是“囡囡”,可能是“妞妞”,也可能是随口起的“小花”“小草”。就像《红楼梦》里的“巧姐儿”,这名字背后,是她生在七夕,刘姥姥希望她能“以毒攻毒,遇难成祥”的朴素愿望。你完全可以想象,王熙凤在没外人的时候,抱着巧姐,一声声喊的,绝不是“王善姐”(她的大名),而就是那声甜腻的“巧姐儿”。
而最最普遍,几乎成了那个年龄段女孩代名词的,是一个我们今天听来有点土,当时却充满爱意的词—— 丫头 。
别误会,今天的“丫头”多少带点长辈对晚辈的戏谑,但在古代,它最初的来源,就是指小女孩梳的那种像“丫”字形的总角发髻。两边各梳一个环,像个“丫”字,活泼又利索。所以,“丫头”这个称呼,和 垂髫 一样,也是从外形来的,但它比 垂髫 要家常得多,口语得多。一个老妈子,一个邻家大婶,看到一个疯跑的小姑娘,很自然就会喊:“小丫头,慢点跑,当心别摔着!”这里面,有管束,但更多的是亲近和关心。
所以你看, 垂髫 是文人的,是远观的,是充满美学想象的。而 丫头 呢,是市井的,是近身的,是带着生活温度的。一个在诗里,一个在生活里。
当然,还有一些更宽泛的称呼。
比如 黄口 。这个词听着就不那么美好了,对吧?“黄口小儿”,听着就像在骂人。它的本意,是指雏鸟的黄嘴壳。用在人身上,指的就是那些年幼无知的小孩子。它强调的是“幼”和“弱”,是一种生理状态的描述。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当然也算 黄口 ,但这个词,几乎没人会当面用来称呼她,除非是表达一种轻视或者不耐烦。它更像是一个客观描述,冷冰冰的,没什么感情。
还有一个词叫 孩提 。《孟子》里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孩提”,指的是那种还需要人抱着、牵着走的幼儿。大概两三岁的光景,刚刚脱离襁褓,但还离不开大人的怀抱。“提”,就是大人用手牵引、提携的意思。所以,一个三岁的小姑娘,正处在“孩提”时代的尾巴上。这个词,比 黄口 多了点人情味,因为它描绘的是一种亲子互动的状态。
那,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一个具体的,活在 مثلا 唐朝某个午后,在自家院子里追蝴蝶的三岁半小姑娘,她到底叫什么?
我想,场景大概是这样的:
一位路过的诗人,看到了这一幕,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发丝被风吹得乱乱的。诗人心头一动,回家写道:“偶见 垂髫 女,扑蝶柳荫下。” 这是属于诗歌的她。
她的母亲在厨房里忙活,听见院子里的笑声,探出头来,满脸宠溺地喊:“囡囡,疯够了没?快来,娘给你留了块新蒸的米糕!” 这是属于家庭的她。
隔壁的张大婶,正坐在门口纳鞋底,看见她跑得太快,差点绊倒,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嚷嚷道:“哎哟我的小 丫头 !你可仔细着点儿!” 这是属于邻里的她。
而她的父亲,如果在官场上和同僚谦虚地提到自己的女儿,可能会说:“小女年幼,尚在 孩提 ,顽劣不堪。” 这是属于社交的她。
看到了吗? 3 6岁古代怎么称呼她 ,从来不是一个单选题。
她是被无数个称呼包裹着的。每一个称呼,都代表着一种视角,一种关系,一种情感。 垂髫 是审美的, 小名 是亲昵的, 丫头 是生活的, 孩提 是描述性的。这些词语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鲜活的,千百年前的小姑娘。
她不是一个扁平的符号,而是一个立体的,在不同人眼中闪耀着不同光芒的存在。而我们今天,能做的,就是拂去历史的尘埃,去感受那些称呼背后,那份从未改变的,对生命最初那段美好时光的注视与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