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爱做点心的师傅怎么称呼 ,才算妥帖,才算道尽了心底那份敬意和喜爱?我脑子里啊,首先浮现的不是什么职称,不是什么“烘焙师”或者“糕点师”这种规规矩矩的词儿,反倒是那些被香气缭绕的厨房里,热气腾腾、带着面粉和糖粒子的场景。记忆深处,有个老巷子的转角,那里曾有一家小小的点心铺子,店主是个头发半白的老伯,他做出来的绿豆糕、蛋黄酥,简直就是童年的全部奢望。我们都叫他“阿伯”,或者“点心伯伯”,亲切得不像话,仿佛他就是我自家长辈,专门为我把日子过得甜滋滋的。那份“爱做”的劲儿,其实早就融进了那些称谓里,你说是不是?
“ 师傅 ”,这个词,其实挺有分量,也挺普遍的。它意味着技艺,意味着经验,意味着一份可以托付的信任。尤其在点心这一行,从揉面、发酵、塑形到烘烤,每一步都是学问,每一步都得心应手,才能端出诱人的成品。能被称为“ 师傅 ”的,那手艺准是过硬的。可我总觉得,单一个“ 师傅 ”字眼,仿佛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少了那份“爱”的温度。就好像一台精准的机器,它也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但它不会把情感揉进面团,不会把日子的滋味和对生活的理解,通过指尖的温度,一点点渗透到那些甜点里去。而那些 爱做点心 的人,他们做的可不仅仅是点心,他们是把灵魂和热爱都摆上了案板,掺进了面粉、蛋液和糖的。
我有个朋友,她辞了职去学 烘焙 ,从零开始,每天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问她累不累,她眼睛里亮着光,说:“累,可一看到烤箱里点心慢慢膨胀,颜色由白变金黄,那股子香味儿钻进鼻子,所有的疲惫就都烟消云散了。”她说,每一个蛋糕,每一个小饼干,在她手里,都像有了生命。她不是为了交差,不是为了挣钱,她就是纯粹地享受那个过程,享受创造的乐趣。这样的人,你叫她“烘焙师”固然没错,可总觉得少了点味道。她更像一位“甜点艺术家”,或者,“魔法师”。因为她能用最寻常的食材,变出那些能让人瞬间心情明亮的小魔法。

所以,我觉得对那些 爱做点心的师傅 ,我们的 称谓 ,应该更饱满,更贴近他们那份饱含深情的心意。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老师”,就包含了无限的敬意。比如,那位在日本深耕和菓子数十载的老先生,他的徒弟们都尊称他为“先生”,这份“先生”不仅仅是教诲者,更是传承者,是文化和匠心精神的载体。他的点心,不光是甜的,更是时光的沉淀,是故事的载体。你吃进嘴里的,不仅仅是红豆馅的香糯,更是他对季节的理解,对美的追求,甚至是对人生的感悟。这种境界,岂是一个“师傅”能概括得了的?
或者,我们可以在 称呼 前加上地域特色,或者他们的招牌点心名。比如,我家楼下那位王阿姨,她做的桂花糕是一绝,又软又糯,桂花香气四溢。我们都叫她“桂花糕王阿姨”,或者更直接点,“王家桂花糕”。这不仅仅是 称谓 ,这简直就是一块活字招牌,是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 热爱 倾注在面点上的最好证明。你叫着这个 称谓 ,脑子里立刻就能浮现出她带着围裙,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以及那弥漫开来的甜丝丝的 味道 。
更进一步,我觉得啊,有时候, 爱做点心的师傅 ,他们可能更愿意听到一些发自内心的赞美,而非一个固定的头衔。比如,“您做的这个,简直是艺术品!”或者,“吃了您的点心,一天的烦恼都没了,心里暖暖的。”这些话,比任何 称呼 都更有力量,更能触及他们的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最真挚的回应。这不正是他们那份“爱做”的源动力吗?当他们的心血被理解,被欣赏,那份 匠心 才有了最大的价值。
当然,如果非要寻找一个更具普遍性的、能体现 爱做点心的师傅 那份情怀的 称谓 ,我觉得“ 甜点 匠人”或者“ 糕点 匠心人”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匠人”二字,天然就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劲儿,那不是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思维,而是对一门手艺的坚守,对一份初心的执着。再配上“ 甜点 ”或者“ 糕点 ”,便描绘出了他们所耕耘的领域。最关键的是,“匠人”往往意味着对自己作品的极致追求,不惜时间成本,不计眼前得失,只为把那份 美好 ,那份“甜”,做得尽善尽美。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是能让人感受到 情感 的,是带着 手作 的温度和 灵魂 的。
我曾在一个美食纪录片里看到一位老 师傅 ,他一辈子都在研究一种传统的米糕。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磨米,用最古老的方法发酵,每一步都亲力亲为。他的店面很小,一天只卖有限的几十份,卖完就收。采访者问他,为什么不扩大规模,为什么不培养更多徒弟?他只是笑着说,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量来衡量的。他希望每一份米糕,都能吃到他手心的温度,吃到他用心做出来的 味道 。他说,当顾客吃到米糕,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 回报 。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称呼他?“米糕爷爷”?“米糕 师傅 ”?或许,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将他当成一个“ 生活 的馈赠者”,一个“ 幸福 的制造者”。
所以, 爱做点心的师傅怎么称呼 ,这本身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道开放式的填空题,需要我们用真诚去填写。可以是传统的“ 师傅 ”,但心里要明白,这 师傅 二字,是含着对那份 热爱 的敬佩。也可以是亲切的“阿姨”、“伯伯”,那是把他们当成了家的延伸,把他们的 甜点 当成了家的 味道 。还可以是更具文学性的“ 甜点 艺术家”、“烘焙诗人”,那是对他们手艺和 创作 精神的最高礼赞。甚至,仅仅是一个充满温度的眼神,一个由衷的微笑,一句发自肺腑的“真好吃”,便已胜过千言万语,便已是对他们 匠心 的最好 褒奖 。毕竟,那些 爱做点心 的人,他们用 甜 温暖了世界,我们又怎能不以最暖心的 方式 ,去回应这份 甜蜜 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