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也真不小。自从我姐把她领回家,笑得一脸“看,我给你们带了个宝贝回来”的表情,我脑子里就盘踞着这个世纪难题: 我姐的媳妇我怎么称呼他 ?
嘿,你别笑,这真不是矫情。
我们这种传统文化浸泡大的孩子,对 家庭称谓 的敏感度,那是刻在DNA里的。见着长辈嘴不甜,那是要被我妈用眼神凌迟的。管堂哥的儿子叫“侄子”而不是“堂侄”,那是我爸能跟你掰扯半小时的原则问题。所以,轮到我姐这位……这位“新成员”,我直接宕机了。

叫“姐夫”?开什么玩笑,人家是位温柔漂亮的小姐姐,长发及腰,笑起来有两个甜甜的梨涡,你让我对着这张脸喊“夫”?我怕我姐当场把我从窗户扔出去。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它预设了所有传统的家庭结构,却偏偏给我留了这么一个巨大的,闪着问号的黑洞。
我偷偷上网查过。那答案叫一个五花八门,精彩纷呈。
有人一本正经地科普,说可以叫“姐嫂”。嗯……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姐姐的嫂子?但念叨两遍就觉得别扭,像个临时拼凑出来的词,带着一股子工业塑料味儿,不够亲近,不够家常。
还有人更大胆,说就叫“嫂子”。这个提议一度让我很心动。因为“嫂子”这个词,自带一种亲近感和烟火气,你想想,“嫂子包的饺子真好吃”,“嫂子,我哥又欺负我了”,多顺口。可问题又来了,传统语境里,“嫂子”是我哥的媳妇儿。我这么叫,会不会让她觉得怪怪的?会不会有种……呃,辈分或者家庭角色上的错位感?我姐会不会觉得我没把她俩的关系摆正?
我的脑内小剧场已经开始疯狂上演了。
场景一:家庭聚餐。我端着杯子,走到她面前,酝酿了半天情绪,憋出一句:“嫂……嫂子,我敬你一杯。” 全家人目光“唰”地一下全聚焦过来,空气瞬间凝固。我姐夫……不对,我姐的媳-……哎哟我去,你看,这输入法都比我纠结。
场景二:我们仨一块逛街。我远远看到她,想喊一声,结果嘴巴张开,“欸”了半天,愣是没发出第二个音节。最后只能尴尬地挥挥手,像个找不到组织的哑剧演员。
这真的太影响家庭和谐了。
说到底,一个称呼,背后是什么?是认可,是接纳,是你在我们这个家庭关系网里,有了一个明确又温暖的位置。我叫我姐夫“姐夫”,叫得理直气壮,因为这个词背后承载了“姐姐的伴侣”、“我的家人”、“可以一起喝酒吐槽的兄弟”等多重含义。而现在, 我姐的媳-妇 也同样是这些角色的集合体,我却找不到一个词能精准地,亲切地,不带任何歧义地把她框进来。
后来,我发现我可能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我总想着去“找”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式的称呼,就像做数学题一样,非得求个最优解。
可家里的事,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我姐第一次带她回家吃饭,她有点紧张,手都不知道往哪放。我妈呢,也是个妙人,拉着她的手,左看右看,然后特大声地对厨房里的我爸喊:“老头子!快来看!咱家大闺女给我找了个小闺女回来!”
我当时在旁边差点笑喷,但心里一下子就暖了。你看,我妈才不管什么称谓学呢,她用最朴素的语言,直接定义了这段关系——你也是我的女儿。
那天气氛特别好。她厨艺一级棒,做了一道可乐鸡翅,把我馋得不行。我姐在旁边一脸骄傲,不停给她夹菜,那腻歪劲儿,简直没眼看。吃饭的时候,她会很自然地叫我“小弟”,我呢,就一直“欸,欸”地应着,但心里那个关于称呼的疙瘩,还是没解开。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
我姐和她买了新出的游戏机,喊我过去一起玩。我们仨窝在沙发上,打得天昏地暗。中途我渴了,对着厨房喊:“姐!给我拿瓶可乐!”
结果是我姐的媳妇,我们暂且叫她“小雅”吧,拿着可乐走出来,递给我,笑着说:“你姐在卫生间呢。喏,你的快乐水。”
那一瞬间,阳光正好从窗户洒进来,落在她带笑的眼睛里,特别亮。我接过可乐,几乎是脱口而出:“谢谢雅姐。”
说出口的刹那,我心里“咯噔”一下。
完了,会不会太唐突?会不会太自来熟?
结果小雅愣了一下,然后笑得更开心了,眼睛弯成了月牙:“不客气,小弟。”
我姐正好从卫生间出来,听到我们的对话,挑了挑眉,嘴角咧开一个大大的笑容,什么也没说,但那表情分明在说:“算你小子机灵。”
那一刻,我全明白了。
去他的“姐嫂”,去他的“嫂子”,去他的标准答案!
最重要的,难道不是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吗?她叫什么名字,她喜欢别人怎么叫她,这才是核心。 我姐的媳-妇我怎么称呼他 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一个语言学问题,而是一个人际关系问题。答案不在字典里,而在对方的心里。
直接叫名字,或者在名字后面加一个“姐”字,显得亲近又尊重,这不就是最好的方式吗?它绕开了所有传统称谓可能带来的歧义和尴尬,用一种更现代、更个人化的方式,构建了我和她之间的连接。这声“雅姐”,独一无二,只属于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圈子。
后来我发现,当称呼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都顺畅了。我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在微信上给她发一个搞笑视频,然后说:“雅姐,你看这个像不像我姐?” 我也可以在家庭聚会上,大大方方地介绍:“这是我雅姐,做的可乐鸡翅一绝!”
你看,一个称呼,就是一把钥匙。它打开的,是心与心之间的那扇门。
所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被“ 我姐的媳妇我怎么称呼他 ”这种问题困扰,别再钻牛角尖了。与其在浩如烟海的中文词库里苦苦寻觅一个不存在的“标准答案”,不如大大方方地去问问当事人:“我怎么称呼你比较好呀?” 或者,就像我一样,从一个亲切的、带着个人印记的称呼开始尝试。
有时候,最真诚的,就是最合适的。重要的从来不是那个标签,而是标签背后,那份想要靠近、想要成为一家人的,热乎乎的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