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欧洲那会儿,我犯过一个特典型的错。在一次派对上,跟一个聊得还不错的德国哥们儿碰杯,我脱口而出:“Cheers, my friend!” 他愣了一下,虽然还是笑着回了句Cheers,但那个表情,怎么说呢,有点微妙的尴尬。后来我才明白,在很多欧洲文化里, friend 这个词,分量挺重的,不是随便能用的。它意味着一种经过时间考验、彼此深度信任的关系,不是“认识的人”或者“聊得来的人”就能简单概括的。
这事儿,就是个引子。它让我开始琢磨,到底 欧洲人熟悉的人怎么称呼 ?这背后藏着的,可不只是个翻译问题,而是一整套复杂、有趣,甚至有点让人抓狂的社交密码。
咱们先从最熟悉的英国说起吧。你以为英国人都是一口一个“friend”?大错特错。在英国,尤其是男性之间,最万能、最地道的词,绝对是 mate 。在酒吧里,一个浑身散发着啤酒花香气的大叔帮你开了瓶酒,他会拍拍你肩膀说“There you go, mate.”;在球场上,看到一个精彩进球,你旁边的陌生球迷会激动地搂着你喊“Did you see that, mate?!”。 Mate 这个词,神奇就神奇在,它能瞬间拉近距离,带着一种工人阶级的爽朗和不拘小节,管你是真兄弟还是刚见面的路人,一声 mate ,大家仿佛就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

当然,还有 buddy 或者 pal ,这两个词感觉更偏美式一点,但在英国也通用,只是没 mate 那么深入骨髓。而如果你在伦敦街头的小卖部,听到收银大妈管你叫 love 或者 darling ,千万别想多,她不是看上你了,这纯粹是一种亲切的、程式化的称呼,跟北京早点摊儿大爷问你“帅哥,吃点什么?”一个道理。就这么简单粗暴。
跨过英吉利海峡,画风突变。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大陆的核心,在称呼上简直是“严谨”的代名词。这里,你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叫什么,而是用“你”还是“您”。法国的 tu 和 vous ,德国的 du 和 Sie ,这可不是简单的语法选择题,这是一道看不见的社交柏林墙。
在职场,对上司、对不熟的同事,甚至对年纪比你大的任何人,用尊称 vous 或 Sie 是雷打不动的规矩。什么时候才能切换到亲切的 tu 或 du 呢?这得等对方,通常是地位或年龄更高的一方,主动“赐予”你这个权利。德国人甚至有个专门的词,叫“das Du anbieten”,意思是“提供du的称呼”。那是个很微妙的时刻,可能是在一次团队聚餐后,老板微醺着对你说:“我们可以用du了。”那一刻,你才算真正被“圈内人”接纳了。
那熟人之间呢?法国人不说“mon ami”(我的朋友),那听起来太书面、太正式了,有点像在演话剧。他们会说 mon pote 。这个词约等于咱们的“哥们儿”、“伙计”。“Salut, mon pote!”(嘿,哥们儿!),这才是巴黎街头巷尾最鲜活的打招呼方式。而德国人呢,一旦切换到 du 的模式,就喜欢用名字的简称,比如Michael变成Michi,Alexander变成Alex。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亲密的体现。
再往南走,到了意大利、西班牙,那里的阳光好像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都融化了。称呼也变得热情似火。意大利人一口一个 amico mio (我的朋友),而且常常伴随着热情的拥抱和拍打。西班牙语里的 compañero ,本意是“同伴”,但在日常中也被广泛用于称呼朋友、同事,带着一种“我们是一伙的”革命情谊。在这些地方,身体语言和称呼是打包出售的,那种热络劲儿,是北欧人很难模仿的。
你看, 欧洲人熟悉的人怎么称呼 ,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答案。它跟地域、年龄、社会阶层,甚至和你所处的场景(是在办公室还是在酒吧)都息息相关。
这让我想起咱们中国人自己的称呼体系。我们习惯管同事叫“X老师”,哪怕他比你还年轻;习惯管邻居叫“王叔叔”、“李阿姨”,哪怕没半点血缘关系;熟络之后,更是“哥”、“姐”不离口。这种基于虚拟家庭关系和社会角色的称呼方式,你要是直接翻译给欧洲人听,他们绝对一头雾水。“Why do you call your colleague ‘teacher’?”(你为啥管你同事叫老师?),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
说白了,称呼就是一把钥匙,用来打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的锁。它的背后,是对“距离感”的定义。英国人的一声 mate ,是用普遍的友善来模糊个体间的初始距离;法国人从 vous 到 tu 的转变,是一个需要被许可、充满仪式感的过程;而咱们的一声“哥”,则是试图快速将对方纳入自己熟悉的、类似家庭的信任圈。
所以,下次再想跟欧洲人套近乎,别急着抛出“my friend”。不如先观察一下,听听他们自己人之间是怎么称呼的。是直呼其名?还是用某个特定的昵称?或者,在英国,你可以试着大大方方地来一句:“Cheers, mate !” 相信我,那一瞬间对方脸上露出的会心一笑,比什么都更能说明你已经摸到了一点门道。
最终,真正让人感到亲近的,从来都不是那个词本身,而是说出那个词的时机、语气,以及你们之间真实的关系的颗粒度。当一个德国同事在邮件结尾第一次把你名字的简称打出来时,当一个法国朋友在介绍你时自然地用上 mon pote 时,你才会真正感觉到,那堵无形的墙,塌了。那一声不经意间冒出来的昵称,比一万句“my friend”都来得实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