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这个问题,看似小得不能再小,可在我这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职场的老油条看来,它简直就是个 玄学 ,是块能折射出整个公司文化、人际关系乃至个人情商的 棱镜 。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真是如履薄冰,生怕一个称呼不对,就踩了雷,碰了壁。那时候,看着那些老江湖们游刃有余地在“总”、“哥”、“老师”、“直呼其名”之间切换自如,心里那个羡慕嫉妒恨啊,简直跟看魔术似的。
称谓这东西,它不是死规定,它是活生生的社交货币。 它带着温度,也带着距离;它能拉近人心,也能瞬间筑起高墙。尤其当你身负“带人”的职责,是团队里的老鸟,或者是新人的直接领导时,这个称呼的选择,就更得斟酌,更得讲究。它不单单是你说出口的一声响,更是你向对方传递的一种信号,一种你对他们,甚至对整个团队文化理解的深度展现。
首先,我们得承认, 没有一劳永逸的万能公式。 这一点,你必须先刻在脑子里。我见过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刚提拔起来的年轻管理者,急于表现权威,或者反过来,又过度“亲民”,结果弄巧成拙。比如,在那些等级森严、讲究辈分的传统企业里,你张口就来一句“小王”、“小李”,如果对方比你年长或资历不浅,那股子尴尬劲儿,能把空气都凝固住。反之,在那些互联网大厂,尤其是强调“扁平化”、“去中心化”的团队,你非要坚持叫“王总”、“李经理”,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给人的感觉是端着架子,不接地气。

那么,作为“带人”的那一方,我们 该如何称呼我们手下的兵,或者说,那些跟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 我的经验是, 先观察,后试探,再固化。 这是个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细致入微的观察。 新同事刚入职,或者新项目组建立,大家彼此不熟。这时候, 你的耳朵比你的嘴巴更重要。 花点时间,听听团队里其他人是怎么称呼他的。是直呼其名?还是姓氏加职位?亦或是“X哥X姐”?这种“随大流”的策略,在初期是风险最低、最稳妥的。你不能凭空臆想,更不能凭个人喜好就乱来。我曾带过一个技术团队,里面有位大神,年纪轻轻头发就掉得厉害,大家都叫他“老王”,听起来特亲切。如果我一上来就叫他“王工”或者“王先生”,那股子生分劲儿,瞬间就把人家的心门给关上了。反过来,在一个国企的下属单位,我如果一上来就称呼一位新来的年轻同事“小刘”,可能问题不大,但如果发现大家都叫他“刘老师傅”(因为他手艺好,是高级技工),那我赶紧改口,这份 对文化的尊重 ,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步:小心翼翼的试探。 观察了一阵子,你心里大概有了个底。这时候,可以进行一些 低风险的试探 。比如,在一次非正式的交流中,你可以尝试用一种你觉得比较合适的称呼。如果对方的反应是自然且积极的,那恭喜你,八成对了。如果对方略显不自在,或者下意识地纠正了你,那也别慌,赶紧笑着说:“哎呀,看我这嘴,平时听大家这么叫,我也跟着顺口了,您看您更喜欢怎么称呼?” 主动把皮球踢回去 ,把选择权交给对方,这不仅化解了尴尬,更体现了你的 尊重和情商 。记住,我们带人,不是要压人一头,而是要带领他们一起成长。一个好的领导,永远懂得如何让被领导者感到舒适和被重视。
我有个同事,他带新人的时候特别有意思。他不会直接问“我该怎么叫你”,而是会在第一次比较正式的沟通后,用一种带有 轻松语气 的自嘲来引导:“我看咱们团队里,大家叫什么的都有,有直呼其名的,有叫‘哥’‘姐’的。你看,我怎么称呼你比较舒服?别见外啊,咱们工作起来都一样。”这样一来,新人往往就会给出真诚的反馈,比如:“叫我小张就行,或者张哥也行!”这一下子, 冰山就融化了 。
第三步:稳固且个性化的固化。 一旦你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觉得舒适的称呼,那就尽量保持它。但这里有个 高级玩法 ,就是 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微调。 这可不是让你反复横跳,而是让你在正式场合保持专业,在非正式场合拉近距离。比如,在重要的会议上,或者面对客户的时候,称呼下属为“XX项目负责人”或者“XX工程师”,显得严谨专业。而在茶水间,或者午饭时,一句“小李,昨儿那球赛看了吗?”或者“老赵,今晚下班要不要一起撸串?”瞬间就把工作的距离感消弭于无形,建立起 更深厚的人际连接 。这种弹性,是 人性化的领导力 的体现。它告诉你的团队成员,你看到他们不仅仅是某个职位的符号,更是活生生的人。
再聊聊几个称呼上的“雷区”和“加分项”:
雷区一:万年不变的“小X”。 尤其是当你自己也很年轻,或者对方比你年长时。这会让人觉得你傲慢,或者根本没把对方放在眼里。人家不是永远的“小X”,他们也有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尊严。我见过一些领导,三十多岁了还叫手下四十多岁的老员工“小王”,那气氛, 简直能用肉眼可见的尴尬来形容。
雷区二:过于随意且不合时宜的昵称。 除非是团队内部已经形成了非常亲密的文化,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否则,你直接用一个你臆想出来的昵称去称呼对方,尤其是新人,很可能会让人觉得不被尊重,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 亲密关系需要时间去培养,称呼的随意性也应该随着关系深浅而自然发展。
雷区三:对所有人一概而论的“老师”。 尤其在某些行业,比如互联网、咨询等,大家动不动就互相称“老师”,似乎这是一种万金油式的尊重。说实在的, 听多了,就麻木了,也廉价了。 如果对方确实在某个领域是专家,或者你真心觉得他是你的导师,那一声“老师”是含金量的。但如果只是为了避免尴尬,对谁都叫“老师”,那这词儿的味道可就变了,变得像是一种 客套而又敷衍的程式化语言。
加分项一:主动询问对方的偏好。 这一点我前面提过,但值得再强调。当你真诚地问出:“您希望我怎么称呼您?”这句话的时候,你不仅展示了你的尊重,更给了对方一个 被赋能 的机会。这种细微的举动,往往能在对方心里留下极好的第一印象。
加分项二: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和对应的称呼。 这听起来是基本功,但很多忙碌的领导真的做不到。如果你能精准地记住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名字,并且用他们最习惯、最舒服的方式称呼他们,那 这份细心和关怀,是无价的。 它会让人觉得你很重视他们个体,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加分项三:融入团队的“称谓文化”。 每个团队都有它独特的语言习惯和称谓体系。有些团队喜欢直呼其名,有些喜欢“X哥X姐”,有些甚至会给彼此起一些善意的外号。作为团队的带领者,你不仅要遵守,更要 成为这种文化的一部分,并且适当地去引导和塑造。 比如,如果团队里大家都是直呼其名,但有个新人比较内向,你可以在私下或者小范围沟通时,用一种略带鼓励的语气称呼他,比如“小张,你这个想法挺棒的!”这样既融入了文化,又传递了个人关怀。
说到底,工作中带人怎么称呼,这事儿的 核心就在于“人”字。 我们是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背景,自己的期待。称呼,不过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用来表达尊重、构建关系、传递信息的一个工具。用好了,它是 润滑剂,是粘合剂 ;用不好,它就可能变成 摩擦剂,甚至腐蚀剂。
我始终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他不仅仅是业务上的专家,更是 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他们懂得如何用最恰当的语言,去触达人心,去激发团队的潜能。所以,别小看了这声简单的“你好”、“X总”、“小李”或者“王哥”,它背后承载的,是你对职场生态的理解,更是你作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体恤与善意。 从今天起,多留心你身边的那些称呼吧,你会发现,这里面藏着太多值得揣摩和学习的职场智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