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人称呼奶奶怎么叫?一声“娭毑”道尽了万般亲昵与乡愁

这问题,你要是问我,那可真是问对人了。我的舌头打从学会说话起,滚出来的第一个关于长辈的称呼,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而是那个软糯又亲切的音节—— 娭毑 (āi jiě)。

没错,在湘潭,我们叫奶奶,就叫 娭毑

就这两个字。

湘潭人称呼奶奶怎么叫?一声“娭毑”道尽了万般亲昵与乡愁

你如果用普通话去念“āi jiě”,会觉得有点别扭,甚至有点怪。那是因为,这个词的精髓,必须、也只能用我们湘潭的方言去演绎。那个“āi”音,要从喉咙深处带点气音,轻轻地、糯软地滑出来,像一块刚出锅的糖油粑粑,粘牙,但是甜到了心里;那个“jiě”音,要短促,带一点点上扬的尾音,像小孩子撒娇时拖长的调子,充满了依赖和亲近。

所以,当一个湘潭伢子冲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大声喊出“ 娭毑 !”的时候,你听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称谓。那声音里,藏着的是夏日午后竹床上的蒲扇凉风,是厨房里飘出的猪油拌饭的浓香,是每一个跌倒后被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温柔扶起的瞬间。

普通话里的“ 奶奶 ”这个词,在我的语境里,显得那么……标准,标准到有点生分。它像教科书里的印刷体,工整、清晰,但缺少了手写体那种带着个人情绪的笔锋。我小时候,邻居家有个从北方过来的小孩,他管他奶奶就叫“ 奶奶 ”,字正腔圆。每次听到,我都觉得那声音硬邦邦的,像两块小石子碰在一起,清脆,但没有回响。而我们的“ 娭毑 ”,那声音是化在空气里的,是氤氲的水汽,能瞬间把你包裹住,让你觉得无比安全和熨帖。

有意思的是,这个称呼在湘潭的适用范围,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广。理论上,“ 娭毑 ”指的是父亲的母亲。但实际上呢?很多时候,我们叫外婆,也叫 娭毑 。对,你没听错。虽然我们也有“外婆”这个词,而且用得非常普遍,但在很多家庭,尤其是关系特别亲近的,两个老人都会被孙辈亲昵地统称为“ 娭毑 ”。比如我小时候,跑去外婆家,进门就是一声“ 娭毑 ,我来哒!”外婆也笑呵呵地应着。这时候,区分她们的方式,往往是在前面加上姓氏或者地名,比如“李 娭毑 ”和“杨 娭毑 ”,或者“河东的 娭毑 ”和“河西的 娭毑 ”。

这种模糊的、不那么讲究严格区分的称呼,恰恰反映了湘潭人骨子里那种重亲情、不拘小节的特质。在孩子的心里,两个老人家给的爱是一样重的,那份温暖是没有区别的,所以用同一个充满爱意的词去呼唤,再自然不过了。

我家的 娭毑 ,是个典型的湘潭老太太。她不识几个字,但湘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她的手上,似乎永远都有一种魔法。一把最普通的青菜,几颗干辣椒,一勺猪油,在她的铁锅里翻炒几下,就是人间绝味。她做的白辣椒、剁辣椒、萝卜干,是我后来走南闯北,在任何一家高级湘菜馆里都吃不到的味道。夏天的晚上,她会坐在老屋的坪里,摇着一把大蒲扇,给我讲那些听了几百遍的“狼来了”的故事。风扇的风是急的,空调的风是冷的,只有 娭毑 扇出来的风,是慢悠悠的,带着夏夜的草木香和她身上的淡淡的皂角味。

那时候,我总喜欢腻在她身边,扯着她的衣角,一声又一声地喊“ 娭毑 娭毑 ”。每一个音节都拖得长长的,充满了无限的依赖。而她呢,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应着:“哎,哎,我的乖伢子。”

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新一代的湘潭小孩,很多也开始喊“ 奶奶 ”了。我有时候听到亲戚家的小朋友,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喊“ 奶奶 好”,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那感觉,就像你眼看着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被人用橡皮擦去了一点最鲜亮的颜色。它仍然是一幅画,但神韵,终究是少了那么几分。

娭毑 ”这个词,它不只是一个方言词汇,它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所有湘潭人童年记忆的钥匙。它像一个秘密的接头暗号,无论你身在何方,哪怕是在异国他乡,只要听到有人用那熟悉的腔调喊出一声“ 娭毑 ”,你的心,会瞬间被一种巨大的乡愁击中,酸涩又温暖。你会立刻想起湘江边湿润的风,想起雨湖公园的石板路,想起那碗放了酸豆角和榨菜的米粉,更会想起那个总在门口等你回家的、满头银发的身影。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湘潭人怎么称呼奶奶,答案很简单,又很复杂。简单的是,我们叫她 娭毑 。复杂的是,这两个字背后,是我们一整个回不去的童年,和一份无论走多远都割舍不下的、滚烫的牵挂。它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味道,一种深深烙印在灵魂里的归属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