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我们这些在职场里摸爬滚打的人,谁还没个“上级”呢?这个词听起来多正式,多板正,可真正置身其中,你会发现, 上级是什么人 ?这个问题,压根就不是个能用一个标签简单概括的。他们啊,可真是千人千面,变幻莫测,有时候像一座巍峨的山,让你仰望;有时候又像一条湍急的河流,推着你往前走,甚至不给你喘息的机会;更甚者,还可能是一块难啃的石头,挡在你前进的路上,让你进退两难。
我刚毕业那会儿,傻乎乎的,总觉得上级就是个“领导”,高高在上,说一不二。心里头对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敬畏,甚至还有点距离感。那时候,看谁都觉得是“老板”,总想着要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后来吃了几回亏,碰了几次壁,才慢慢悟出来: 上级 ,他首先是个人。对,你没听错,就是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脾气有情绪,也会焦虑,也会犯错,甚至有时候,他比你还迷茫。
你想想看,那个坐在你对面的王总,他是不是也有家庭?孩子可能刚上学,房贷车贷压着他,每个月还得想方设法完成上头给他定的指标。他可能表面上对你严苛,对项目细节锱铢必较,可私底下,也许他正为家里的事儿焦头烂额。他盯着的,除了公司的营收,还有他自己的职业前途,他背负的压力,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所以,有时候他的决策看似“不近人情”,实则背后,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权衡与妥协。

我在一个外企待过一段时间,那里的上级啊,风格又大不一样。他们更注重数据,更强调流程,对员工的个人发展倒也挺上心。我的直属领导是个外国人,叫David。他不像我们传统的上级那样,喜欢事无巨细地过问,他更像一个教练,给你指个方向,然后让你自己去跑,去尝试,去犯错,再去改正。他相信你的能力,但也要求你对结果负责。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上级也可以是这样一种存在—— 一个帮你成长,同时又要求你独当一面的角色 。他不是来替你解决所有问题的,而是来给你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和资源。这样的上级,说实话,挺让人舒坦的,有奔头。
当然,也遇到过那种“微观管理”的上级,简直能把你逼疯。他恨不得连你邮件怎么写,字号用几号都要管。这类上级啊,其实往往不是坏心眼,只是他内心深处可能缺乏安全感,或者说,他极度害怕失控。他觉得只有把所有细节都握在手里,项目才不会出问题。跟这种上级打交道,你得学会耐心,学会及时汇报,把每一步都拆解清楚给他看,给他 足够的安全感 。虽然累,但这也是一种锻炼,逼着你去思考流程,去预判风险。
所以说, 上级是什么人 ?他们可以是你的引路人,是你的资源提供者,是你的压力源,也可以是你的学习对象,甚至是你职场生涯里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你自己的不足与成长。他们是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背景和工作方式。而我们,作为下属,最重要的就是去观察,去理解,去适应,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或者盲从。
好了,说到理解了 上级是什么人 ,接下来就是更让人头疼,也更考验情商的—— 怎么称呼 了。这小小的称呼里头,学问可大了去了,简直就是一门行为艺术。你称呼得对了,可能瞬间拉近距离,让人觉得你懂事,有情商;称呼错了,轻则让人不舒服,重则可能被贴上“不懂规矩”的标签,让你职场路走得磕磕绊绊。
我有个朋友,刚入职场那会儿,因为公司氛围比较自由,看同事都互相喊英文名,结果他一见到部门经理,脱口而出就喊了“Hi, Mary!”。结果呢,经理当时的表情,简直跟吃了苍蝇一样,虽然没说什么,但后来总感觉他俩之间有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后来才知道,人家公司虽然表面“自由”,但对上级,大多还是习惯性地称呼“X总”或者“X经理”,尤其是新入职的,更要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这个教训啊,深刻得很。
所以,我的经验之谈就是: 初来乍到,或者不确定的时候,宁可保守一点,也别贸然逾越。 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当然是 “姓氏+职务” 的组合。比如“王总”、“李经理”、“赵主任”。这套称呼,就像职场里的万金油,在哪都适用,谁听了都觉得礼貌得体。它传递出的信息很明确:我尊重你的职位,认可你的权威。这在大多数传统的,或者层级分明的公司里,是绝对不会错的。
但如果公司文化比较开放,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新媒体公司,大家更习惯喊 “X哥”、“X姐” ,甚至直接喊 “老X” 。这种称呼,听起来就亲近得多,带着一股江湖气息。我那时候在一家创业公司,大家年龄相仿,很多同事都直呼其名,连老板也喜欢大家叫他“强哥”。这种时候,如果你还死板地喊“张总”,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像是把自己排除在圈子之外。所以啊,入职前,或者入职后,多留心观察身边的同事,尤其是比你早来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称呼上级的?跟风学习,是个聪明人的选择。但要注意,如果上级年龄比你大很多,或者职位确实很高,贸然叫“哥姐”,也可能让人觉得轻浮。这中间的尺度,得靠你自己的眼力劲儿去把握。
至于直接喊 英文名 或者 大名 ,那通常是在外企,或者扁平化管理到极致的公司才比较常见。我在之前提到那个外企,大家基本都喊英文名,无论是CEO还是新来的实习生。这种环境里,喊英文名就是默认的规则。但如果你在国内企业,即便上级有英文名,或者叫“小芳”、“大明”这样亲切的名字,在未经允许或者没形成普遍习惯前, 最好不要直接拿来用作称呼 。试想一下,你在大会上,面对几百号人,突然冒出一句“嘿,大明!”然后你老板回头看你,那画面,想想都尴尬。
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那就是 观察上级自身的偏好 。有些上级,他自己会主动说:“哎呀,别总叫我王总,听着多生分,叫我老王就行!”或者“你们年轻人啊,叫我Lily就得了!”当上级主动释放出这种信号时,你就可以顺水推舟,改用他喜欢的称呼。这不仅仅是听话,更是情商高的体现,说明你善于察言观色,懂得顺应人际关系。
总而言之, 怎么称呼上级 ,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选择,它背后承载着你对职场规则的理解,对公司文化的适应,以及最重要的,你这个人际交往的情商。它关乎尊重,关乎距离,关乎你在职场中的定位。灵活变通,用心感受,永远比一套死板的规则来得有效。别忘了,每一次称呼,都是一次微小的社交互动,里面藏着你对职场江湖的认知和策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