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 证券公司的甲方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多半还是个新人。别误会,我不是在嘲笑,恰恰相反,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因为在金融这个名利场里,一个称呼,背后就是一套看不见的权力体系、人情世故和行业潜规则。叫错了,轻则尴尬,重则可能就把一笔大单给叫没了。
咱们先掰扯掰扯那个最标准、最乏味的词—— 客户 。对,没错,就是“客户”。写在合同上,印在PPT里,出现在合规文件的每一个角落。它是最安全、最政治正确、最不会出错的称呼。但说实话,如果你在日常工作中,张口闭口都是“王客户”、“李客户”,那听起来就像个刚从培训手册里爬出来的机器人,浑身散发着“我很嫩,快来欺负我”的气息。
真正活色生香的称呼,全在私底下,在电话里,在觥筹交错的饭局上。

我们这个行业,说白了,就是跟钱打交道。谁的钱多,谁就是爷。所以,对于那些真正的庞然大物,比如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大型私募,我们内部的黑话往往是—— 金主爸爸 。这个称呼,你可别觉得俗气。它简直是精髓。你面对一个掌管着几十亿资金的基金经理,毕恭毕敬地递上研究报告,嘴上喊着“X总”,心里可能默念的是“我的业绩就靠您了, 金主爸爸 ”,这是一种混合了敬畏、依赖和那么一点点自嘲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在路演的时候,分析师们对着台下那一张张波澜不惊的脸,滔滔不绝地讲着模型和预测,其实内心独白全是:“爸爸们,看看我,买我们推荐的票吧!”
当然,你不能当面这么喊。当面,那又是另一套话术了。
最最常见的,也是最考验情商的,就是对那些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的称呼—— X总 。一个“总”字,包罗万象。不管对方是真老板,还是只是钱多点的自由职业者,一律称“总”,准没错。张先生?太生分。老王?太轻浮。王哥?显得你俩好像有多熟似的。一句“王总”,既表达了尊敬,又保持了职业距离,堪称社交货币里的硬通货。这里面的学问可深了。你得从对方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甚至开的车里,迅速判断出这位“总”的段位和脾气。有的“总”喜欢你把他捧得高高的,有的则更喜欢你表现出专业性,而不是一味地谄媚。叫一声“X总”是入门,怎么围绕着这声“X总”展开服务,才是真正的修行。
那么,教科书里那个听起来很正式的词—— 甲方 ,什么时候用呢?
这个词,其实更多地出现在投行部。当一家公司要搞IPO、要发债、要做并购重组,那它就是证券公司投行部门名副其实的 甲方 。这个称呼带有强烈的合同属性和项目制色彩。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内部开会,邮件往来,会直接说“ 甲方 那边又提了新要求”,“得去 甲方 现场尽调”。这俩字一出来,就意味着一种“被雇佣”的关系。我们是乙方,是来提供专业服务、赚取承销费的。 甲方 是老板,他们出钱,他们的需求就是圣旨。虽然我们也会据理力争,但最终拍板的,永远是 甲方 。这个称呼,冷静、客观,充满了商业契约精神,没什么感情色彩,但权责关系一目了然。
说完大的,再聊聊小的。
对于我们经纪业务部门来说,每天打交道最多的,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投资者,也就是所谓的“散户”。这个群体,我们一般就叫 投资者 ,或者更口语化的“股民”。但你懂的,当市场不好,大家都在亏钱的时候,一个残酷的词就会在私底下流传开来—— 韭菜 。
(对,就是那个经常被收割的群体)。
我得声明,这绝对是个带有贬义和歧视色彩的词,我们绝不应该当着任何一个客户的面说出来。但在交易室里,当看到一些典型的追涨杀跌、听消息炒股的操作时,老交易员们可能会叹口气,摇摇头,嘟囔一句:“又一茬新 韭菜 。”这背后,不是幸灾乐祸,而是一种对市场残酷性的无奈感慨。它提醒我们,金融市场从来不是温情脉脉的田园牧歌,而是真金白银的残酷搏杀。每一个被称为“ 韭菜 ”的账户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失望。
所以你看,“ 证券公司的甲方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它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你在公司里的位置、你打交道的对象、以及你们之间那层微妙的关系。
- 面对机构,你是服务者,他们是你的业绩来源,是你的 金主爸爸 。
- 面对个人大户,你是财富管家,他们是需要你仰视和维护的“ X总 ”。
- 面对企业,你是专业的乙方,他们是法律意义上的 甲方 。
- 面对广大的散户,你是引路人(至少希望是),他们是市场的基石,是 投资者 。
称呼,是关系的第一次定义。用对一个词,可能就是打开信任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这里面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技巧,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直觉和对他人的尊重。在你开口之前,先想一想,你面前的这个人,他/她是谁?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你希望达成什么目的?
想清楚了这些,那个最合适的称呼,自然就脱口而出了。这门艺术,比你看懂K线图,可能还要重要那么一点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