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一个普通的 唐朝人 ,猛然间撞见一位仙风道骨、飘然而至的 神仙 ,他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脑子里,估计一片空白。手足无措,舌头打结,这才是凡人的常态。但总归要开口,总不能傻站着吧?这 称呼 啊,可不是随便乱叫的,那可是性命攸关,前程未卜的大事!在我看来,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考题,它不像死板的历史事件,它关乎着那个时代活生生的人,面对未知与神圣时,最真实、最复杂的心理挣扎。
彼时大唐,承前启后,兼容并蓄,其社会风貌、文化底蕴,乃至市井巷陌间的 鸡毛蒜皮 ,都带着一种大气磅礴却又细致入微的独特韵味。道教 信仰 深入人心,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无人不信神仙之事。佛道之争虽有,但 神仙 在百姓心中,那地位是无可撼动的。所以,当真有 神仙 显灵,那种震撼,是足以让人魂飞魄散的。
咱们先从最稳妥、最常见的说起。如果这位 神仙 ,看起来就是那么一副 仙人 模样,飘然若仙,不食人间烟火,但又不带太强的攻击性,凡夫俗子恐怕会脱口而出: “仙人!” 或是 “仙长!”

这“ 仙人 ”二字,多好啊,简单明了,涵盖了所有超越凡俗的存在。它不分性别,不辨派别,既安全又普适,带着浓浓的敬意,又不至于冒犯。就像你看见个衣着不凡、气质出众的陌生人,总不能叫人家“喂”吧?一句“先生”或“女士”,既得体又不出错。而 唐朝人 喊“ 仙人 ”,就是这种道理,是敬畏之心的本能流露。
至于 “仙长” ,那味道又深了一层。这个“长”字,通常带有师长、尊者的意味,比如道长、掌门。如果这位 神仙 看起来年纪稍长,或是带了些许教化、指引的气质,比如手持拂尘、宝剑,或是眼神中透着洞察世事的智慧光芒,那一声“ 仙长 ”,就显得尤为贴切。它包含了更多的尊重与拜服,甚至隐隐透露出一种求教、求助的期盼。你想啊,一个迷途的商贾,一个病重的农妇,遇见这样的 神仙 ,不正是想求他指点迷津、祛病消灾吗?那一声“ 仙长 ”,饱含了多少凡人的虔诚与希冀啊!
当然, 称呼 这事儿,还得看情境、看 神仙 的“品级”。
若对方姿态更高,气势更盛,或者明显是传说中赫赫有名的某位大神,比如你觉得是西王母下凡,那一声 “上仙” 或是 “仙姑” ,可比“ 仙人 ”或“ 仙长 ”来得更恭敬,也更精准。 “上仙” ,顾名思义,是地位更高、法力更强的 神仙 。这种 称呼 ,通常用于那些明显身份不凡,或者能直通天庭的存在。这时候,凡人的膝盖估计已经软了,头磕得也更响亮了,嗓音里都带着颤抖。
若是遇见那些传说中的 “真人” ,尤其是在道观附近,或是在深山老林里,见到的可能是那些修仙得道, 羽化登仙 的 唐朝人 自身。比如《太平广记》里记载的那些丹药师、隐居者,他们由凡入仙,成就 “真人” 之位。那 称呼 一声 “真人” ,就恰如其分,既尊重其修为,又点明其身份。这跟 “仙长” 有异曲同工之妙,但 “真人” 的道家色彩更浓,更强调修行的成果。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 “神君” 。这个 称呼 ,通常不是对随便一位 仙人 都能用的。它带有更强的神祇色彩,比如山神、河伯、城隍等,或是一些有封号的、执掌一方的神灵。如果这位 神仙 看起来威严赫赫,或者你感觉他主管着某个地域,甚至直接报上了自己的神职,比如“吾乃此山之神”,那凡人脱口而出的,很可能就是 “神君” 了。这是一种带着臣民对统治者、信徒对主宰的 敬畏 与 顺从 。
可转念一想, 唐朝人 的社会阶层差异极大,受教育程度也千差万别。一个饱读诗书的儒生,一个 贩夫走卒 的市井小民,一个 深山野林 的樵夫,他们遇见 神仙 时的反应和 称呼 ,会不会有所不同呢?我猜想,那肯定是天壤之别。
饱读诗书的儒生,或许会从典籍中搜寻恰当的 称谓 ,比如《庄子》里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他可能会斟酌着用词,力求典雅得体。他或许会问:“敢问上真,高居何处?”或者“小生有幸,得见仙颜,敢问尊讳?”语气里,除了敬畏,可能还有一丝文人的 矜持 和探究欲。
而市井小民呢?他们可能更直接,更朴实。或许会带着浓重的乡音,大喊一声 “老神仙!” 或 “仙爷!” 这里的“爷”,是一种对德高望重者的 尊称 ,像“老爷”、“师爷”一样,带着几分亲近,又夹杂着祈求。这种 称呼 ,少了些许书卷气,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和迫切的希望,仿佛在说:“ 神仙 啊,您老人家可算来了,快帮帮我这 苦命人 吧!”
至于那些常年生活在山野间的樵夫、猎人,他们可能更相信 山精野怪 、 大仙 显灵。对他们来说, 神仙 可能不仅仅是那些飘然若仙的存在,也可能是修炼有成的狐狸、黄鼠狼,甚至是大蟒蛇。因此,一声 “大仙!” 就显得非常普遍。这个 “大仙” ,既可以指神通广大的 神仙 ,也可以指那些有灵性的动物精怪。它带着一种更为原始的 敬畏 ,既怕它降祸,又希望它能庇佑。这种 称呼 ,往往更接地气,也更复杂,因为它 混淆 了善恶,包含了更多的 不确定性 。
再者说了, 神仙 的外貌也是个决定因素。如果 神仙 看起来是个慈眉善目的老者,可能就会被尊 称“仙翁” ;如果是个风姿绰约的女子, “仙姑” 或 “仙娘” 便水到渠成。要是恰好是吕洞宾、何仙姑这样的 八仙 之一,而且 唐朝人 又恰好认得,那一声 “吕仙祖” 、 “何仙姑” ,加上名号的 称呼 ,更是直接了当,也显得自己对仙界之事略知一二。
你看,这 唐朝人遇见神仙怎么称呼 的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解决的。它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层层叠叠地展现着 唐朝 社会对 神仙 的 信仰 、对 礼仪 的 讲究 ,以及凡人在面对超凡力量时的 恐惧 、 希冀 与 挣扎 。每个 称呼 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份心情,一种那个时代特有的对世界、对生命、对 神圣 的 理解 。
所以,如果是我,一个现代人穿越回大唐,猛然间撞见一位 神仙 ,我大概率也是傻眼的。但凭着对历史和人性的那么点儿 理解 ,我大概会努力让自己保持 清醒 ,然后从心底里最自然地喊出一声: “上仙,请受小民一拜!” 因为在那种 惊天动地 的时刻,所有的 华丽辞藻 都会变得苍白,唯有最真挚的 敬畏 ,才最能表达凡人的 渺小 与 无助 。而 唐朝人 ,他们用他们的 称呼 ,早早地替我们把这份 敬畏 ,描绘得有血有肉,淋漓尽致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