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怎么称呼北京女孩?这称呼里藏着偏见还是真相?

这问题,真不是一两个词儿能说明白的。你要是随便在网上搜,估摸着跳出来的第一个词,十有八九是—— 北京大妞儿

听听这词儿,自带一股子爽利劲儿。脑子里是不是立马就有画面了?高高的个儿,说话办事不绕弯子,嗓门儿可能还有点大,笑起来能把整条胡同的声控灯都给震亮了。她们好像天生就不懂什么叫“小鸟依人”,你跟她吃饭,她抢着买单;你遇到事儿了,她比你还急,撸起袖子就帮你出头。这就是刻板印象里的“大妞儿”,讲究个 局气 ,仗义,有里有面儿。

我刚来北京那会儿,也是这么想的。觉得北京姑娘,就该是老舍先生笔下走出来的人物,或者《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米兰那样的,浑身散发着一种“谁也别惹我”的强大气场。

外地人怎么称呼北京女孩?这称呼里藏着偏见还是真相?

可待久了,你才发现,这事儿远没那么简单。“北京大妞儿”这个称呼,越来越像个活在传说里的图腾。你现在去问一个二十出头的北京女孩,说她是“大妞儿”,她可能还得愣一下,然后笑着跟你说:“您这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

时代变了。骑着二八大杠、穿着的确良衬衫的飒爽身影,早就被淹没在国贸拥挤的地铁人潮里了。

那现在,外地人嘴里的北京女孩,又是什么样?

这就得说到另一个,可能有点招人烦的称呼—— 小公主

这词儿,往往是带着点酸溜溜的口气说出来的。凭什么?就凭那一张金贵的北京身份证,一个北京户口。在许多为了一个落户指标挤得头破血流的“北漂”看来,那些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家里早就给备好了二环里一套房的姑娘,可不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公主”么。她们不用体验燕郊往返四个小时的通勤地狱,不用为了蛋壳公寓暴雷而半夜拖着行李箱哭,她们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是“简单模式”。

所以,“小公主”这个标签,背后是羡慕,是嫉妒,可能还有一丝不忿。它形容的不是性格,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权”。她们可能说话嗲声嗲气,也可能压根不,但只要她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我从小就住这儿”,在某些外地人耳朵里,听着就有点凡尔赛。你说这气不气人?

但这公平吗?也不尽然。我认识不少北京姑娘,家里条件是不错,但自己卷得比谁都狠。从小上各种辅导班,一路从海淀的重点小学杀进重点中学,再考个985、211,出国镀金回来,进的也是那些加班到半夜的互联网大厂和金融公司。她们的压力,是另一种维度的。那种“生怕给祖辈丢脸”的压力,那种“身边都是牛人”的同辈压力,外人很难体会。

所以,你看, 北京大妞儿 小公主 ,这两个最标签化的称呼,就像硬币的两面,都片面得厉害。一个捧杀了北京女孩的温柔与细腻,一个骂杀了她们的努力与拼搏。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称呼?

其实,在大多数正常交流的场合,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 北京姑娘

这四个字,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平实,尊重。它只是在陈述一个地理事实。我有个北京姑娘朋友,她就特别反感别人叫她“北京大妞儿”。她说:“我哪儿大了?我哪儿就‘妞儿’了?我就一普普通通的北京姑娘。”

你看,这就是一种自我身份的认知变化。她们不想被一个模糊的、过时的集体标签所定义。

更有意思的是,北京内部,其实也有一条看不见的“鄙视链”,或者说,是“风格差异链”。不同区长大的姑娘,气质那叫一个千差万别。

  • 东西城 的姑娘,尤其是老胡同里长大的,身上那股子“大妞儿”的遗风最重。她们懂规矩,认“老理儿”,说话自带京腔儿,透着一股子“根儿正苗红”的从容。她们的朋友圈,可能就是发小、同学、街坊,关系瓷实得很。
  • 海淀 的姑娘,就不一样了。从小在各大高校的家属院长大,耳濡目染,身上有股书卷气。她们可能没那么“社会”,但聊起天来,引经据典,逻辑清晰。她们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产物,对“局气”那一套,可能没那么感冒,更看重智识上的共鸣。你跟她聊三里屯的网红店,她可能一脸茫然;但你要是跟她聊某个开源项目或者最新的学术论文,她能跟你说到天亮。
  • 朝阳 的姑娘,那又是另一个物种了。她们是国际化的,是时髦的。英文名比中文名叫得顺口,混迹于CBD、三里屯,喝手冲咖啡,练普拉提,聊的是最新的风投项目和艺术展览。她们见多识广,野心勃勃,身上有一种精英感和疏离感。你很难用“大妞儿”或者“公主”去框定她们,她们是流动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都市丽人”。

这么一说,你是不是更糊涂了?

其实,这就是真相。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你遇到的那个她,是哪个“她”,取决于你是在后海的酒吧,还是在798的画廊,还是在中关村的咖啡馆里认识她的。

说到底,“外地人怎么称呼北京女孩”这个问题,折射出的,更多是外地人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想象、渴望与隔阂。

当你用 北京大妞儿 去称呼她,你可能是在怀念一个正在远去的、充满人情味儿的老北京。当你用 小公主 去腹诽她,你可能是在宣泄自己在这座城市打拼的辛酸与不易。而当你自然而然地称呼她为 北京姑娘 ,或者干脆,就叫她的名字,那才说明,你真正开始融入了这里,开始学着用平视的眼光,去看见一个个鲜活的、独立的、复杂的个体。

至于我?我认识的那些北京女孩,我叫她们,有的叫“姐们儿”,有的叫“老师”,有的叫“亲爱的”,更多的时候,我直接叫她们的名字。因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比任何标签都精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