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到了 年十三 ,我的心里总会泛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意,带着点湿漉漉的怀旧。这个日子,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或许只是春节假期的尾巴,甚至有些模糊不清,但对于我,对于我们家,那一天,空气里一定会弥漫着一种特有的香甜,那是 粑粑 的味道。那软糯Q弹的玩意儿,究竟叫什么?这个问题,你问十个不同地方的人,兴许能得到十种不一样的答案,可在我看来,它们都盛满了同一份沉甸甸的 传统 与 记忆 。
我记得,小时候, 年十三 那天还没亮透,奶奶就会颤巍巍地从米缸里舀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那米粒吸饱了水,胀得圆滚滚的,用手一捏,还能感到它饱满的生命力。磨米浆是个力气活,石磨盘慢悠悠地转着,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细白的米浆像一条温顺的小溪,缓缓流淌进下面的木盆里。这第一步,就奠定了“粑粑”的魂魄。我们那儿,最常见的称呼,就简单而直白地叫它“ 米粑 ”。是的, 米粑 ,用米做的粑粑,多么朴实无华,却又精准无比。
可这 米粑 ,它又不仅仅是 米粑 。细究起来,它的名字,它的形态,它的馅料,无一不带着鲜明的地域烙印,像一张张活生生的 文化 地图,摊开在我们眼前。我家乡的 米粑 ,通常是甜口的。红糖熬成浓稠的糖浆,拌上炒香的花生碎、芝麻,再加点点猪油,那馅料香得能把人的魂儿勾走。奶奶总是说, 年十三 吃 米粑 ,寓意着生活 甜甜蜜蜜 ,日子越过越红火。她老人家手巧得很,面团在她手里揉捏几下,就成了圆溜溜的扁饼,再一包,一捏,一个个小巧玲珑的“ 元宝 ”就出来了。蒸笼一开,热气腾腾地一笼又一笼,雪白的外皮微微透着内馅的棕红,咬上一口,热腾腾的,糯米香、红糖香、花生香,还有那一点点若有似无的猪油香,简直能把舌头都吞下去。

然而,隔壁县,或者再远一点的镇子,他们对这 年十三做的粑粑怎么称呼 ,可能就全然不同了。我听过有朋友说,他们那边叫“ 灯节粑 ”,因为离元宵 灯节 很近,吃这个是为 正月十五 做准备,说是要“接灯”。名字里带着 节庆 的意味,多了几分喜庆与热闹。形状上,有的做成鱼形,有的做成寿桃,甚至还有的直接做成小灯笼的模样,蒸熟后点上红点,活脱脱就是一件件可爱的艺术品。而馅料,也不再是单纯的甜味,有些地方会包上自家腌制的咸肉丁,配上香菇、萝卜干,做成咸口的 米粿 ,那种咸鲜交织的滋味,又是另一番风情。我头一次吃到咸味的 米粑 时,着实有些惊讶,原来“粑粑”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要精彩。
更有趣的是,有些地方, 年十三 这天做的“粑粑”,直接就冠以了这日子的名头,唤作“ 十三粑 ”。这名字取得多直接、多干脆!就像在宣告,这是专门属于 年十三 的 美食 ,别无分店,只此一家。它承载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独特标记,是农历岁时 习俗 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听到“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一样,天然地就把食物和 节日 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所以,要说 年十三做的粑粑怎么称呼 ,这“ 十三粑 ”的叫法,倒也真真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我有个表哥,他家在更北一点的省份,他跟我说,他们 年十三 不吃 粑粑 ,但会吃一种“ 团子 ”。用的是面粉,而非糯米,里面包的往往是白菜猪肉馅儿,蒸熟了吃,吃的就是个 团圆 。虽然食材和做法全然不同,但那种围坐一桌,热气腾腾,合家欢聚的 年味 ,却是共通的。他描述的“ 团子 ”,皮儿薄馅儿大,一口咬下去,鲜美的汁水瞬间充盈口腔,听得我直咽口水。这让我明白,无论称谓如何变化,食物的形态如何差异,其背后所蕴含的,是对 美好生活 的向往,对 家人团聚 的珍视,对 传统文化 的坚守,却是殊途同归的。
说起来,这些 传统美食 的称谓,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 方言 词典。它不拘泥于普通话的规整,充满了地方的泥土气息和烟火气。比如在一些客家地区,他们会叫它“ 米粿 ”或者“ 粿子 ”,而闽南地区,又可能是“ 麻糍 ”的变种。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带着各自 地域 的音韵和腔调,像一首首独特的民谣,流淌在舌尖,也流淌在岁月里。每一种称呼,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更像是一个故事的引子,一段历史的切片,一片风土人情的缩影。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这些 年十三做的粑粑怎么称呼 的问题,为何会如此多样?我想,这大概跟咱们中国地大物博, 物产 丰饶, 人口 迁徙,以及 方言 的丰富性脱不了干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不同地域定居下来,根据当地的食材特点、 气候条件 、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制作 食物 。而这些 食物 ,又随着 人口 的流动、文化的交流,不断地演变、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百花齐放的 美食 景观。所以,一个简单的“粑粑”,在不同的口音里,就有了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风味。
我记得有一年,奶奶已经很老了,手脚不再利索,她坚持要亲自做一锅 米粑 。那一天,她坐在小板凳上,我帮她磨米浆,妈妈帮她拌馅料,一家人围着她,说说笑笑。她颤抖着的手,小心翼翼地把一个个 米粑 放入蒸笼,眼神里充满了对 生活 的虔诚和对 传承 的执着。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小小的 米粑 ,它承载的不仅仅是 食物 的美味,更是家族的 情感 , 文化的根脉 。它不仅仅是奶奶手心的温度,更是祖辈们对 年味 的理解,对 团圆 的期盼。
如今,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离开了故乡,奔波于大都市的 钢筋水泥 之间。 年十三 这天,或许很难再看到家家户户蒸 粑粑 的盛况了。超市里倒是有各种速冻的 汤圆 、 糍粑 ,它们包装精美,口味多样,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份亲手制作的 心意 ,少了那份邻里之间互赠 美食 的 温情 ,更少了那份被柴火熏染过的 烟火气 。那些被赋予了各式各样名称的“粑粑”,它们不仅仅是 食物 ,更是 仪式感 ,是连接我们与过去、与 祖先 、与 故乡 的无形纽带。
所以,当有人再问起 年十三做的粑粑怎么称呼 时,我大概会先笑一笑,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起我们家乡的“ 米粑 ”,讲起隔壁村的“ 灯节粑 ”,讲起北方表哥家的“ 团子 ”。我会告诉他们,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 历史 ,一个 故事 ,一份 情感 。它们或许叫做 糍粑 ,或许叫做 年糕 ,或许叫做 米粿 ,又或许就是最简单的“ 十三粑 ”,但它们都共同编织着中华 民族 丰富多彩的 饮食文化 ,连接着我们对 传统 的 记忆 和 情感 。它们是 家 的味道,是 年 的味道,更是 根 的味道。希望这些带着温度的 美食 ,带着烟火气的 传统 ,能够一代一代地 传承 下去,无论 岁月 如何流转, 故乡 的 味道 永远不会被遗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