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新人入职第一天,真正的考验根本不是你那个毕业论文写得有多漂亮,也不是你面试时吹的牛有多响亮,而是你站在前台,或者某个工位旁,面对那个掌握着你门禁卡、饭卡、入职资料、甚至是厕纸供应的“内勤”时,嘴巴张了半天,却一个字都蹦不出来。
那场面,简直是史诗级的尴尬。
那个坐在角落,掌握着你所有报销单生杀大权、能决定你中午能不能领到那份豪华外卖补贴的人,你到底该叫她什么?一个称呼,就是一道坎。叫错了,你未来三个月,甚至更久的日子,可能都得在一种微妙的、不被待见的氛围里度过。

别信网上那些傻白甜攻略,说什么一律喊 小姐姐 就万事大吉了。我告诉你,这是个巨坑,天大的坑!
你以为你在展现亲和力,实际上在人家眼里,你可能就是个油嘴滑舌、没分寸的愣头青。想想看,一个已经在公司奋斗了十年,孩子都上小学的行政主管,你上去就一句甜腻腻的“小姐姐”,人家是该答应呢?还是该给你一记白眼让你体会一下社会的险恶? 小姐姐 这个词,早就被过度消费了,它的适用范围极其狭窄,仅限于对方看起来真的很年轻、公司氛围又极其活泼开放的那种。赌这么小概率的事件?你心可真大。
那喊 老师 呢?嗯,这算是个安全牌。真的,非常安全。在绝大多数中国公司,尤其是稍微传统一点的,喊“老师”绝对不会出错。它传达了一种尊敬,一种谦虚,一种“我是来学习的”低姿态。带你办手续的人事是“李老师”,给你发电脑的IT是“张老师”,帮你录指纹的行政是“王老师”。
听起来很完美,对吧?但,完美的安全也意味着毫无特色,甚至有点……学生气。你都踏入职场了,还满嘴“老师”,会让人觉得你还没完成社会化。而且,如果对方就比你大个一两岁,你一口一个“老师”,人家心里也别扭,感觉自己瞬间老了十岁。这招能用,但用多了,你就把自己焊死在了“新人小白”的标签上。
所以, 怎么称呼入职时的内勤 ,这根本就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需要你动用全部感官和脑细胞去解答的,复杂的,情境分析题。
我的建议是,别急着开口。当个“哑巴”,先。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这比你瞎猜强一百倍。
第一步,侦查。 你办入职手续的时候,旁边总有别的老员工来来往往吧?听听他们怎么称呼这位内勤。如果大家都喊她“霞姐”,那你跟着喊“霞姐”,准没错。如果有人喊她“小慧”,有人喊她“慧姐”,你就选那个更尊敬的——“慧姐”。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不可能出错的方法。 职场称呼 的精髓,在于融入,而不是标新立异。别人都走大路,你非要自己开辟一条小径,那多半是通向雷区的。
第二步,分析物料。 看看她的工牌,或者座位上的名牌。上面写着什么?“行政专员-李月”?很好,信息到手。在不确定怎么称H的时候,称呼“李工”、“王经理”这种“姓+职位”的组合,是比“老师”更进阶一层的安全牌。它显得你专业、有眼力见儿,并且尊重公司的组织架构。至少,你看起来像个正经来上班的,而不是误入片场的实习生。
第三步,如果前两步都失灵了,那就……直接问。 别觉得不好意思。真的。与其自己憋着乱猜,不如大大方方、面带微笑地问一句:“您好,不好意思,刚来还不熟悉,请问我该怎么称呼您比较方便?”这句话,简直是高情商的典范。它同时表达了三层意思:1. 我承认自己是新人,姿态放得很低。2. 我非常尊重你,所以特地来问。3. 我把选择权交给你,让你觉得舒服。九成九的人,都会很乐意告诉你一个她喜欢的称呼,比如“叫我Ann就好”,或者“叫我丽姐吧”。这一下,不仅解决了称呼难题,还顺便开启了一次愉快的社交互动,印象分直接拉满。
当然, 职场称呼 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它还跟公司的“物种”息息相关。
你如果进的是一家互联网大厂,那种人均T恤、拖鞋、花名满天飞的地方,那你可能确实得学着叫“某哥”、“某同学”,甚至直接喊英文名。这时候你再去叫“老师”,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可你要是进了国企、事业单位,或者一家日系、德系的传统公司,那里的空气里都弥漫着“规矩”二字。别说叫“小姐姐”了,你就是不带姓氏,直接喊“李姐”,都可能被认为是不够尊重。标准的姿势是“李姐,您好”,或者干脆就是“李经理”。称谓,在这里是权力和资历的直接体现,半点马虎不得。
我见过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在我们这种还算有点年头的公司,对着我们那位四十多岁、雷厉风行的行政总监,张口就来了一句:“嗨,美女,这个文件放哪儿?”整个办公室的空气瞬间凝固了。那位总监,眼镜往下一拉,瞟了他一眼,一句话没说。但那个眼神,我估计这小伙子到退休都忘不了。他后来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精彩”,各种流程被卡,各种申请被退回,理由都特别正当,你还挑不出毛病。
看到了吗?这就是称呼的力量。它不是小事,它是你在职场生态链里,为自己找准位置的第一步。
说到底, 怎么称呼入职时的内勤 ,考验的是你的观察力、同理心和那么一点点的“社会人”的机灵劲儿。别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发音练习,把它当成你入职后的第一个微型项目来对待。前期调研(观察倾听),中期分析(判断公司文化和对方身份),最后交付(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口)。
一个得体的称呼,就像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很多扇方便之门。而一个错误的称呼,也可能让你在门口就被绊个大跟头。
所以,新人,收起你的“小姐姐”,藏起你那略显稚嫩的“老师”,先学会看、听、问。这门学问,比你大学里任何一门专业课,都可能更直接地影响你的职业生涯。职场这个江湖,规矩,往往就藏在这些最不起眼的细节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