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出来就透着一股凉气。真的。
它不像是在问一个礼仪规范,更像是在问,一颗悬着的心,该如何安放。称呼,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代号,它背后是关系,是情感,是记忆,是别人眼中和自己心中的全部故事。
对外人说,和对自己说,是两码事。

我给你讲个画面吧。
你,一个被他养大的女孩,去参加一个新同事的聚会。大家聊起家庭,有人问:“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你会怎么回答?我想,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会脱口而出:“我 爸爸 以前是……” 你不会,也根本没必要,去加上那个格外刺耳的“养”字。
为什么?因为在那一刻,你是在向世界介绍那个给了你一个家的男人,那个在你记忆里顶天立地的 父亲 。他的身份就是“父亲”,完整、纯粹,不带任何前缀和修饰。那个“养”字,在你们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早就被饭桌上的热气、深夜里的灯光、生病时的守护给融化了,融得无影无踪。这时候再刻意拎出来,反而像是一种背叛,一种对你们共同生活过的岁月的否认。显得生分,太生分了。
可换个场景。
你去办一份需要证明亲属关系的文件。工作人员看着户口本,例行公事地问:“这位是您的养父是吗?” 你点头,轻声说“是”。在这种冰冷的、需要法律界定的场合,那个“养”字,像个小小的、尖锐的楔子,不得不嵌进去。它确认了一段法律上的关系,却也可能在那一瞬间,让你心头一紧。
你看, 称呼 是跟着场景和人心走的。
而最最关键的,是人走了以后,你心里怎么喊他。
我想,对于那个在心里早已把 养父 当成亲生 父亲 的 养女 来说,当她对着空气,对着遗像,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喃喃自语时,嘴里滚出来的,绝对、绝对不会是那个冷冰冰的“养父”。
是 爸爸 。
是“爸,我回来了”。
是“爸,我想你了”。
就这么简单。
因为人一旦化作了回忆,所有现实世界里的条条框框,什么 血缘 ,什么法理,都变得轻飘飘的,不再重要了。剩下的,只有最核心的 羁绊 。他是不是给了你生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给了你生活,给了你爱,给了你一个被称为“ 女儿 ”的身份。这份 爱 ,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减少一分一厘。所以,那个“养”字,在他走后,就更应该被彻底埋葬。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你们初识时连接了两个没有血缘的个体,但当亲情已经浓到化不开时,它就该体面地退场。
反过来,也是一个道理。
当一位 父亲 送走了他视若己出的 养女 ,他在跟老朋友们喝着酒,红着眼圈,回忆那个“小棉袄”时,他会说“我那个 女儿 啊,从小就……”他不会说“我那个养女”。
说“养女”,像是在撇清什么,像是在强调“她毕竟不是我亲生的”,这对于一份已经用生命来见证过的感情,何其残忍。他心里装的,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 孩子 ,一个让他牵挂、让他骄傲的 女儿 。她走了,他心里那个父亲的角落就空了,这跟 血缘 没有半点关系。
所以,核心是什么?
核心是,当事人的内心认同。
如果你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那层收养关系,那么在任何非法律的私人场合,都请勇敢地、毫不犹豫地扔掉那个“养”字。直接称呼 父亲 、 爸爸 、 女儿 、 孩子 。这是对逝者最高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交代。
别人怎么看不重要。总有些三姑六婆,喜欢在背后嚼舌根,“哎,就是那个领养的嘛”。随他们去。他们不是你故事里的人,他们不懂你们一起经历过的风雨,不懂他为你付出的心血,不懂你为他带来的欢笑。你的 称呼 ,是说给你自己听的,是说给天上的他听的,不是为了满足任何人的好奇心。
那个“养”字,是写给陌生人看的说明书,而“ 爸爸 ”和“ 女儿 ”,才是你们彼此才懂的、刻在心上的名字。
所以,朋友,别再纠结了。
当你想起他,就在心里大声地喊“ 爸爸 ”。去他的墓前,就告诉他“爸,我来看你了”。给你的孩子讲外公的故事时,就指着照片说“这是外公,一个非常非常爱妈妈的人”。
当你想起她,就跟所有人说“这是我的 女儿 ,我最疼爱的 孩子 ”。
语言是有力量的,别让一个冰冷的字,去定义一段温暖的人生。真正的 称呼 ,不是说给活人听的,是说给自己的心,和那缕不散的魂听的。
在 爱 里,没有“养”,只有 父亲 和 女儿 。生前身后,皆是如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