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你还真不能拿到台面上问。你要是跑去问一个副导演,“老师,咱们一般管那些演得特差的群演叫啥?”他八成会先愣一下,然后瞅你一眼,那眼神里的意思大概是:你是哪儿来的卧底记者?
因为这根本就没什么官方称呼,全都是片场江湖里约定俗成的“黑话”,带着那么点儿戏谑,一点儿无奈,还有一大坨的辛酸。
最常见,也最没杀伤力的,大概就是 木头 。

“那边那个 木头 ,动一下!你是树吗?” 这话你在片场听见的概率,比导演喊“咔”还高。什么叫 木头 ?就是那种,你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但你也别指望他能走出什么生离死别的感觉来。他就是……杵在那儿。眼神空洞,表情呆滞,肢体僵硬得像刚从冰柜里拿出来。导演要求一个惊恐的表情,他能给你一个便秘三天刚出来的表情。你让他演一个路人,他真的就演成了一块会走路的广告牌。没有情绪,没有反应,仿佛灵魂被抽走了,只剩下一个执行简单指令的躯壳。就是个道具。活的。
比 木头 稍微生动一点,但更扎心的,叫 人形立牌 。
这词儿绝了。你想想商场门口那些明星的纸板子,对,就是那个意思。 人形立牌 特指那些在镜头里一动不动,纯粹凑数,但凡机位稍微偏一点,你把他换成一个假人模型都毫无违和感的群众演员。他们是画面的填充物,是景深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价值就是“那里有个人”。至于这个人是喜是悲,是死是活,没人关心,他自己好像也不关心。你甚至能从他的眼神里读出一种“我是谁?我在哪?我今晚盒饭里有鸡腿吗?”的终极哲学思考。
当然,还有技术含量更高一点的贬义词。
比如, 穿帮专业户 。这类朋友,可不是演得“差”那么简单了,他们是行走的BUG。最经典的就是眼神乱瞟,直勾勾地盯着摄影机看,那好奇又无辜的大眼睛仿佛在跟镜头后的导演深情对视。你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导演监视器后面脸都绿了,副导演扯着嗓子喊“那个谁!穿灰衣服的!看镜头干嘛!你家电视啊!”,结果那位大哥一紧张,更不知道手脚该往哪儿放了,同手同脚顺拐着就走出画了……还有那种,古代戏里揣着个智能手机,民国戏里戴着个运动手环,导演一喊“预备”,他掏出来看一眼时间。你说气不气人?他们是破坏沉浸感的顶级杀手,后期剪辑师的噩梦。
与 木头 的“不动”相反,还有一种叫 抢戏王 。
这可不是夸他。这种人,浑身都是戏,可惜全用错了地方。主角在前面飙着哭戏,他一个背景路人,在后面一会儿挠头一会儿抠鼻子,动作幅度大到能打一套军体拳。或者,明明是个路过买菜的大妈,非要给自己加戏,走出一种米兰时装周的台步,眼神里充满了“看我,快看我”的渴望。他们误解了表演的真谛,以为只要“动”起来就是有戏。殊不知,在不需要你发光的时候,你最好的表演,就是融入环境,变成空气。这种人,往往第一次之后,就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了。
还有一个词,我觉得特别形象,叫 游魂 。
游魂 是什么状态?就是那种完全不在状态,神游天外。副导演在前面讲戏讲得口干舌燥,“待会儿大家从这边跑过去,要有逃难的紧张感,表情痛苦一点!” 等实拍的时候,别人都在跑,就他一个人在那儿慢慢走,脸上挂着蒙娜丽莎的微笑,仿佛在逛自家后花园。他不是不会演,他压根就没听你在说什么。他的世界和片场是两个平行宇宙,只是此刻肉身恰好重叠了而已。你喊他,他可能要延迟三秒才能反应过来,然后给你一个“啊?到我了吗?”的茫然表情。
说白了,这些称呼背后,其实是整个剧组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一个镜头几万几十万地烧钱,没人有时间去给你上表演课。群众演员,在很多剧组的生态里,就是“活动的 背景板 ”。大家默认你应该知道最基本的规则:别看镜头,听指挥,别抢戏。
但话说回来,谁又愿意被叫做 木头 或者 人形立牌 呢?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群演。凌晨四五点,在寒风里等着大巴车来接,一天的酬劳可能还不够吃顿像样点的火锅。在片场,他们是工具人,是编号,是没有名字的“背景”。有时候演得差,真不是他们不想演好。可能是太累了,连着熬了好几个大夜;可能是太紧张了,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阵仗;也可能……是压根没人跟他们说明白到底要干嘛,副导演一声吼“那边那几个,跑!”,至于怎么跑,为啥跑,跑到哪儿,全靠自己悟。
真正好的剧组,会尊重每一个“背景”。哪怕只有一个镜头,也会有执行导演或者跟组演员去给他们说说戏,调动一下情绪。而那些被称为 木-头 、 游-魂 的,很多时候,也只是在那个冰冷的、高度工业化的造梦机器里,一颗被无视、被磨平了热情和灵气的螺丝钉罢了。
所以,下一次当你在屏幕上看到一个面无表情、动作僵硬的背景路人时,先别急着嘲笑他演技差。他可能就是那个为了百十块钱,在零下十度的横店演“尸体”,一趴就是半天,连盒饭都差点没赶上的“张三”或“李四”。
他们不是没有名字,只是在开机的那一刻,暂时弄丢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