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这事儿,还真不是一句“X总”就能打遍天下的。尤其当你面对的,是个肚子里真有墨水、头上顶着博士帽、或者是在某个专业领域能跟你聊黑格尔也能聊代码底层逻辑的领导。 有学问的领导怎么称呼好 ,这简直是门艺术,说得玄乎点,是门玄学。
很多人第一反应,简单啊,人家是博士,就喊“王博士”;人家是教授级高工,就喊“李工”。大错特错。有时候,这么喊,比直接喊“喂”还让人家心里别扭。
为什么?你得琢磨一下“有学问”这三个字背后的心理需求。

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他最在意的,往往不是那个头衔本身,而是头衔所代表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尊严是否得到了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你一口一个“王博士”,尤其是在非学术的、日常工作的场合,听着就像是在时刻提醒他:“嘿,你跟我们这群‘凡人’不一样哦!” 这不是尊重,这是竖起一堵墙,是生分。
我刚工作那会儿,带我的老大就是个海归博士,技术大牛。我们部门有个愣头青,天天“张博士”、“张博士”地叫,开会叫,吃饭叫,连在茶水间碰见了都这么叫。开始老大还笑笑,后来我明显感觉到,老大看见他就下意识地想绕着走。
后来一次团建,酒过三巡,老大才跟我吐真言:“他天天叫我博士,搞得我像个外聘的学术顾问,而不是带着大家一起冲锋陷阵的头儿。我更希望他们把我当成‘老大’,当成‘leader’,而不是一个学术符号。”
你品,你细品。
所以, 称呼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称呼背后传递的信号 。这事儿得看火候,看场景,得有颗粒度。
第一层境界:看场合,不出错。
这是基本功,是安全牌。在最正式的场合,比如对外会议、接待重要客户、公司年会发言,甭管他学问多深,他的第一身份是公司的管理者。这时候,就得用他最正式的行政职务。
他是总监,你就喊“ 王总监 ”。他是副总裁,你就喊“ 李总 ”。他是院长,你就喊“ 陈院长 ”。
这叫“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你代表的是公司形象,他代表的也是。这个时候强调他的社会身份和组织角色,是最大的得体。你非要在一群合作方老板面前喊他“王博士”,别人怎么想?会不会觉得你们公司管理有点乱,或者你这小年轻不太懂事?
第二层境界:内部沟通,显亲近,更显尊重。
这才是真正考验情商的地方。当场景切换到内部,比如部门周会、项目讨论会、或者一对一汇报工作的时候,称呼的艺术就开始了。
我个人最推荐,也最万能的一个称- “ X老师 ”。
为什么是“老师”?
这个词太妙了。首先,它天然带有尊敬的意味,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尊师重教的文化环境里。喊一声“老师”,等于直接承认了对方在知识、经验上是你的前辈,你在向他学习。对于有学问的领导来说,这种对知识的尊重,比对权力的服从,更能搔到痒处。
其次,“老师”这个称呼,巧妙地拉近了心理距离,但又保持了必要的界限感。它不像“X总”那么有距离感和压迫感,也不像“X哥”、“X姐”那么江湖气和随意(这个后面会说,风险极高)。它创造了一种类似“研讨会”的氛围,大家是为了解决问题、探求真理而坐在一起,而不是纯粹的上下级汇报。
你想想那个画面:当你在一个技术攻关会上,对你的博士领导说:“ 王老师 ,关于这个算法的瓶颈,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是不是比“王总,我汇报一下……”那个感觉要好得多?前者是激发他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来与你探讨,后者是启动他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来审阅你。
当然,如果你们公司的文化就是非常直接的互联网风格,大家习惯了叫英文名或者花名,那就入乡随俗。但“老师”这个称呼,在绝大多数传统行业、研究机构、甚至一些开明的机关单位,都是一个绝佳的润滑剂。
第三层境界:私下交流,真正走进他的世界。
最高级的称呼,是“不称呼”,或者说,是用行动来完成“称呼”。
什么意思?
有学问的领导,尤其是那种沉浸在自己领域里的大牛,他们往往有精神洁癖。他们能一眼看穿你的恭维是发自内心还是流于表面。虚伪的、千篇一律的赞美,对他们来说是噪音。
与其绞尽脑汁想一个完美的称呼,不如做点“功课”。
他最近是不是发表了一篇论文?你去读一下,哪怕读个摘要,然后在一次电梯里偶遇的时候,不经意地提一句:“李总,您上次在XX期刊上那篇关于神经网络的文章我看了,虽然很多细节看不懂,但您提到的那个关于‘数据偏见’的观点,对我现在做的项目启发特别大。”
你放心,这一句话的效果,比你喊一百句“李总英明”都管用。
这才是真正的“称呼”——你称呼的,是他的思想,他的智慧结晶。你传递的信号是:“我不仅仅把您当领导,我更把您当成我专业道路上的一个榜样和一座灯塔。我看到了您的光芒,并且在努力靠近。”
那种感觉,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市场趋势的深度报告,结果对方只关心你PPT的字体好不好看,你说憋屈不憋屈?反过来,如果你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报告里最核心的洞察,他会瞬间把你引为知己。
这就是 精准的欣赏 。
最后,再说一个大忌。
千万别因为领导有学问、性格随和,你就蹬鼻子上脸,跟着老员工喊“强哥”、“霞姐”。这东西看人,也看缘分。人家老员工跟领导是一起打江山的交情,你一个新来的,这么叫,大概率会被贴上“油腻”、“没分寸”的标签。
总结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 对外正式场合 :死守行政职务,这是规矩。
- 对内工作场合 :首选“X老师”,进可攻退可守,完美。
- 想真正赢得尊重 :少在嘴皮子上花功夫,多去理解他的专业和思想。用你对他的研究成果、专业观点的“看见”,来完成最高级的“称呼”。
说到底,怎么称呼一个有学问的领导,本质上不是一个说话技巧问题,而是一个你如何看待他、如何与他建立有效连接的定位问题。
别只把他当成一个需要汇报工作的“上级”,试着把他当成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当你开始真正阅读他的时候,你会发现,怎么称呼,早已不是个问题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