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工作人员怎么称呼?一个称呼,折射出城市里人与人的距离

说实话,这事儿困扰我好久了。就拿昨天来说,楼上装修,电钻声震天响,我出门倒垃圾,正好撞见一个浑身是灰的男人在楼道里搬水泥。我想提醒他,那个,电梯门口的垫子麻烦挪一下,别给磕了。话到嘴边,卡住了。

叫什么?

“师傅” ?这是安全牌,万金油,绝对不会出错。但你仔细咂摸一下,这个词透着一股子客气,一种程式化的、保持了安全距离的尊敬。好像我们之间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我认可你的专业技能,但我对你这个人,一无所知,也不打算深究。它成了一种社交货币,花出去,办完事,两不相欠。

进城工作人员怎么称呼?一个称呼,折射出城市里人与人的距离

“大哥” ?这词儿,就微妙了。得看人,看场景,还得看你自己的气场。你要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对着一个四五十岁的汉子喊声“大哥”,那叫亲切。可要是我,一个三十多岁的办公室职员,对着一个看着差不多的装修工人喊“大哥”,就有点……怎么说呢,有点刻意拉近乎的油腻感。万一对方比我还小呢?那场面,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我脑子里飞速闪过好几个选项,每一个都像靶子一样被我自己给毙了。

“工人” ?太生硬了。像在读报告,或者给什么文件归类。“工人阶级”是伟大的,但“工人”这个称呼落到具体某个人头上,冷冰冰的,像个标签,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那……回到那个最原始,也最可能冒犯的词—— “农民工”

得了吧。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用这个带有浓重城乡二元对立色彩的词。这个词本身就捆绑了太多刻板印象:离乡背井、文化水平不高、廉价劳动力……它描述的是一个群体的身份来源,而不是他眼下正在做的事,更不是他这个人本身。你当着人家面喊一声试试?就算人家嘴上不说,心里那根刺,算是扎下了。这词,早就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官方文件里偶尔还用“外来务工人员”,那更是疏离到了极点,仿佛在说“你们不属于这里”。

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称呼问题,背后是山大的学问,是城市里心照不宣的社交规则和鄙视链。 一个称呼,就是一把尺子,瞬间量出了你和对方的心理距离,甚至社会阶层。

这些年,城市像个巨大的搅拌机,把无数人卷了进来。我们每天都和他们打交道,但我们真的“看见”他们了吗?

那个凌晨四点就在扫马路的环卫工,我们睡眼惺忪地开车路过,车窗紧闭;那个在三十几层高楼外墙上吊着“蜘蛛人”,我们偶尔抬头惊叹一句,然后迅速忘掉;那个在午休时蜷缩在工地板子上打盹的建筑工人,我们甚至不会多看一眼。他们是城市的背景板,是维持这个庞然大物运转的无数颗螺丝钉,重要,但面目模糊。

所以,我们才会在称呼上如此犯难。 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只能用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功能性的词去定义他们。

但事情也在起变化。

你发现没有?我们现在能非常自然地喊出 “外卖小哥” “快递小哥”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职业身份极其清晰,而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连接得太紧密了。这两个称呼,既不卑不亢,又带着点互联网时代的亲切感。“小哥”两个字,消解了年龄的尴尬,还挺有活力。

还有公司的 “保洁阿姨” 。一声“阿姨”,天然就带着家庭般的温度,比“保洁员”三个字暖和一万倍。我们知道她姓什么,知道她孙子多大了,她也知道我们谁爱喝咖啡谁爱喝茶。这时候,称呼就不是问题了。

所以,问题的症结在哪?在于“具体”。

当我们把一个群体抽象化,就只剩下标签。而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人,一个正在为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时,称呼就变得容易起来。

比如,来家里修水管的,你可以直接说“修水管的师傅”,这就比单独一个“师傅”要具体得多,也真诚得多。来装空调的,就是“装空调的师傅”。这个前缀,看似简单,却是一种承认和看见——我看见了你正在为我做的事情。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

是问一句:“师傅,您贵姓?”

当对方回答“我姓王”的时候,一个清晰的个体就从模糊的背景中走了出来。从此,他不再是那个不知名的“师傅”或者“工人”,他是 “王师傅” 。这三个字,有姓氏,有技能认可,有温度,也有恰到好处的尊重。你递过去一瓶水,说“王师傅,歇会儿喝口水”,那种感觉,跟你对一个符号说“师傅,喝水”,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这个社会,有时候太急了,急着给所有东西分类、贴标签,好让我们快速理解和处理。但人,是不能被简单归类的。每一个从家乡来到城市打拼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故事。他们是父亲、丈夫、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进城工作人员”。

下次,当你再遇到那个让你迟疑的瞬间,不妨试试,别再依赖那些万能却也无情的安全词。多问一句,或者,用他的职业去称呼他,把他当成一个“提供专业服务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被定义身份的群体成员”。

也许,当我们不再为“进-城-工-作-人-员-怎-么-称-呼”这种问题而感到一丝丝纠结和尴尬时,我们的城市,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了温度。那一声自然而然的“王师傅”或“李大姐”,比任何宏大的口号,都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与包容。

它说明,我们终于学会了,如何好好跟一个陌生人说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