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怎么称呼藏族男人?从康巴汉子到扎西,叫法里的讲究

说起这个话题,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画面。很多年前,第一次踏上川西高原,颠簸的土路上,一个骑着摩托车的男人擦身而过。他头缠红穗,脸膛是那种高原阳光亲吻过的古铜色,轮廓分明,眼神里有鹰隼一样的锐利。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就只剩下三个字: 康巴汉子

这词儿,自带一股子风沙味儿和荷尔蒙气息。它几乎成了我们这些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对藏族男人的第一印象,甚至可以说是终极想象。一提起来,就是身材魁梧、性格豪迈、能歌善舞还能骑马佩长刀的形象。听着就特别“野性”,特别“男人”。

但说实话,你真到了藏区,对着一个迎面走来的大哥,张口就来一句“嘿,康巴汉子!”,那感觉,怎么说呢?就跟你在北京街头,随便拉住一个穿汗衫的大爷喊“嘿,老炮儿!”一样,透着一股子外来游客的冒失和想当然。 康巴汉子 ,它是一个标签,一个遥远的文化符号,一个被我们浪漫化了的群体概念,但它压根儿就不是一个日常的称呼。你这么叫,人家不跟你急眼,都算是脾气好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来自远方的凝视,充满了不真切的距离感。

汉族人怎么称呼藏族男人?从康巴汉子到扎西,叫法里的讲究

那么,游客们最爱用的称呼是什么?那必须是 扎西

“扎西德勒”这句话太有名了,以至于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男的就叫扎西,女的就叫卓玛。“扎西”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吉祥如意”,是个特别好的词。在旅游景点,你对着卖东西的小伙子、牵马的向导喊一声“扎西”,对方大多会笑着回应你。这是一种善意的、程式化的互动,像是游客和当地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这依然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你想想,如果在一个村子里,放眼望去几十个男人,你见谁都叫 扎西 ,那场面得多尴尬?这就像在英语世界里,见谁都喊“Jack”一样,虽然无伤大雅,但立刻就暴露了你的“外人”身份。它方便、安全,但同时也抹去了对方的个性。他可能叫丹增,也可能叫索朗,但他首先是他自己,一个有名有姓、有喜有悲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供人想象的文化符号,更不是一个通用的“扎西”。

那到底该怎么叫?

这事儿,是我后来在藏区待久了,跟当地人混熟了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的。当你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而不是作为一个匆匆过客,你会发现,称呼这件事,学问大着呢。

如果你遇到一个比你年长一些,大概是同辈的藏族大哥,最亲切、最地道的叫法,是喊他 阿哥 ,或者直接叫 哥哥

这个“哥”字,就跟我们在内地用的一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它没有游客式的生疏,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标签化。我记得有一次在理塘,车子坏在半路,一个骑摩托的大哥停下来帮忙。他忙活了半天,满手油污,我当时特别感激,下意识地就喊了一声“大哥,太谢谢你了!”。他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没事,出门在外的,应该的。”那一刻,什么“康巴汉子”的刻板印象都烟消云散了,眼前就是一个热心、淳朴的哥哥。后来在藏区,无论是问路、买东西,还是坐下来喝一杯甜茶,一声发自内心的“阿哥”,往往能换来最真诚的笑容。

那要是年纪再大一点的长者呢?你可以叫 阿爸 ,或者 阿叔 。这跟我们的文化习惯是相通的,对长辈的尊敬是所有民族的共识。我曾经在拉萨的一个小巷子里,见过一个捻着佛珠的老人,阳光把他的脸晒得像核桃皮一样,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我向他问路,开口就是一句“阿爸啦(藏语里的敬语),请问……”,老人浑浊的眼睛里立刻亮了一下,非常耐心地给我指了路。那种感觉,就像是跟自己家乡的长辈说话一样,温暖又踏实。

所以你看,从“康巴汉子”这种远远的、奇观式的标签,到“扎西”这种游客式的通用语,再到“阿哥”、“阿爸”这种融入日常生活的、充满人情味的称呼,这其实是一个不断走近、不断了解、不断放下偏见的过程。

当然,所有这些称呼,都比不上一个终极的、也是最表示尊重的方式—— 叫名字

对,就是这么简单,直接问他的名字,然后用他的名字来称呼他。藏族同胞的名字都特别有意思,充满了宗教和文化的寓意,比如平措、贡布、次仁、旺堆……你愿意花一点时间,认真地问一句:“阿哥,您叫什么名字?”然后努力地、哪怕有点笨拙地念出他的名字,这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尊重。

这代表着你没有把他看作一个模糊的“藏族男人”群体中的一员,而是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叫尼玛(这个名字在藏语里是“太阳”的意思,非常普遍,没有任何不好的含义),他跟我说,最烦的就是有些汉族游客一惊一乍地拿他名字开玩笑。但如果有人真诚地问他名字的含义,然后称呼他“尼玛大哥”,他会觉得特别亲切。

说到底,“汉族人怎么称呼藏族男人”,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我们如何看待另一个民族,如何与他们相处的问题。是用一种猎奇的、标签化的眼光去远观,还是用一种平等的、真诚的心态去走近?

一个称呼,就是一把钥匙。用错了,你可能只能在门外徘徊,看到一些浮光掠影的刻板印象;用对了,你才有可能推开那扇门,看到哈达的洁白和酥油茶的温热背后,那些鲜活的、具体的人和他们真实的生活。

下次你再去高原,再遇到那样一位眼神明亮的藏族男人,别再条件反射地想喊“康巴汉子”或者“扎西”了。试着走上前,微笑着问一句:“阿哥,你好!”。这,才是一个真正交流的开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