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叫我“亲”,也别喊我“哥”。
真的,求求了。每次电话那头传来一声甜腻发嗲的“亲~”,或者一个自来熟到有点油腻的“X哥”,我这边的电话都差点没拿稳,脚趾能在鞋里抠出一座三室一厅。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哇,好亲切”,而是警报拉响,防御值瞬间点满。
你懂我意思吧?那种感觉,就像你走进一家装修得金碧辉煌的店,服务员脸上挂着标准八颗牙的微笑,但眼神是空的,说的话全是脚本,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这种刻意营造的亲密,恰恰是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这背后明晃晃地写着四个大字——“我要成交”。

所以,当一个素未谋面的 保险人员 ,通过不知道什么渠道搞到了我的电话,一上来就试图用这种“快捷方式”拉近关系时,我心里想的只有:哦,又一个。又一个把“套路”当“真诚”,把“话术”当“沟通”的销售。
说真的, 保险人员要怎么称呼你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关于“叫什么”的简单问题。它是一个“探针”,一瞬间就能探测出你的 专业 素养,你的定位,以及你对我——你潜在客户的真实看法。
一开始,最稳妥、最安全、也最让我舒服的 称呼 ,就是“X先生”或“X女士”。
就这么简单。真的。
这声“先生”,不是生分,而是 尊重 。它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线,这条线叫做“职业 边界感 ”。你和我,此刻的关系,是专业的服务提供者和潜在的服务消费者。我们不熟,我们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 朋友 。这没关系,完全没关系。我找你,不是为了交朋友,是为了解决我的保障问题。我需要的是你的 专业 知识,而不是你的嘘寒问暖和朋友圈点赞。
一个上来就规规矩矩称呼我“王先生”的 保险人员 ,反而会让我愿意多听两句。因为这个 称呼 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尊重你,我把这次沟通当成一件严肃而专业的事情来对待。这会让我下意识地也正视这次沟通,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骚扰电话匆匆挂断。
反观那些“哥啊”、“姐啊”叫得比我亲戚还亲热的,往往话术一套接一套。从“您看我们公司是世界五百强”到“我有一个客户也是您这个情况”,再到“今天刚好有个内部优惠名额”,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快到你根本没有思考的空间。他们试图用称呼上的“亲近”来瓦解你的心理防线,让你不好意思拒绝。
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大家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谁还没见过几个套路。这种低级的心理操纵,除了让人反感,真的没多大用。
我特别想对一些 保险人员 说:请收起你们那套廉价的“亲密感”。真正的信任,从来不是靠一个肉麻的 称呼 建立起来的。
信任是怎么来的?
是你对我家庭结构、收入负债、未来规划做了详细了解后,没有直接甩给我一个最贵的产品,而是认真地告诉我,以我目前的状况,消费型重疾险可能比返还型更合适,省下的钱可以做一些其他配置。
是你在我问到一个刁钻的免责条款时,没有含糊其辞,而是坦诚地告诉我这个条款意味着什么,在什么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影响理赔,并且能举出相关的案例来佐证。
是你没有催着我今天就签约,而是把几份计划书的优劣都摆在台面上,然后说:“王先生,您不用急着做决定,可以和家人商量一下,也可以多对比几家。保险是大事,买对最重要。”
当一个 保险人员 能做到这些,他展现出的 专业 和坦诚,比一万句“哥”都管用。
到了那个时候, 称呼 自然会发生变化。
可能在某次深入沟通后,我会主动说:“哎,别老叫王先生了,叫我老王就行。”
也可能在顺利完成一次理赔,你真的帮我解决了大问题之后,我会由衷地把你当成一个可以信赖的 朋友 ,那时候,你叫我什么,我可能都不会在意了。
这个过程,是顺其自然的,是水到渠成的。关系是处出来的,信任是挣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
说白了,我买的是你的 专业 ,不是你的朋友圈文案。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在我出险时帮我据理力争的“战友”,而不是一个只会在过年过节群发祝福的“点赞之交”。
所以, 保险人员要怎么称呼你 ?
我的答案是:请从“X先生/女士”开始。
用你的 专业 、你的真诚、你的靠谱,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赢得我的信任。然后,你会发现,当信任建立起来之后,那个当初让你纠结的 称呼 ,已经成了最不重要的事情。
这才是真正高级的“销售之道”,不是吗?它关乎 尊重 ,关乎 边界感 ,更关乎一种返璞归真的商业文明。我们别再玩那些虚头巴脑的游戏了,坦诚一点, 专业 一点,对你,对我,都好。
所以,下次电话接通,请别再叫我“亲”了。
就叫我“王先生”。
我们从这里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