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总有那么几个小豆丁,眼泪汪汪地拽着我的衣角,脱口而出一声“妈妈”。你别笑,这几乎是每年九月的保留剧目。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旁边的小朋友瞪大了眼睛,当事的孩子自己也愣住了,小脸涨得通红,仿佛犯了天大的错。而我呢?心里软得一塌糊涂,第一反应永远是蹲下来,抱抱他,轻轻说:“宝宝,老师在呢。”
你看, 幼儿园幼儿怎么称呼老师 ,这事儿,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叫什么”的问题。它像一面小小的镜子,折射出孩子的分离焦虑、安全感建立、社会化进程,甚至还有我们这些成年人教育观念的变迁。
我当了这么多年幼儿教师,孩子们对我的称呼,那可真是五花八门,都能写本人类幼崽观察日记了。

最主流,也是我们最提倡的,当然是“ X老师 ”格式。比如我姓王,就是“王老师”。这不仅仅是个称呼,它是一种界限感的建立,是一种身份的确认。孩子从踏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他就要开始学习,这个世界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一种新的社会角色,叫做“老师”。老师是做什么的?是带我们做游戏、讲故事、学本领的人。一声“王老师”,清脆响亮,它代表着尊敬,也代表着孩子开始模糊地理解了“师生关系”这个最最基础的社会模型。这是一种社会化的启蒙,是孩子走出家庭,迈向集体生活的第一课。我们会有意识地引导:“你可以叫我王老师哦。”这声称呼,是规则,也是一种小小的仪式感。
然后呢,就是简化版的“老师”。这两个字,在孩子嘴里能变幻出无数种声调和情绪。拖着长音的“老——师——”,那多半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麻烦,裤子穿反了,或者积木被人抢了;短促而兴奋的“老师!老师!你看!”,那一定是他有了什么惊天大发现,可能是一只爬得飞快的蚂蚁,也可能是他自己画出了一朵“太阳花”;还有那种小心翼翼,带着点告状意味的“老师……”,你一听就知道,准是旁边那个小淘气又干了点啥“坏事”。这两个字,承载了他们一天中无数的求助、分享、依赖和告慰。
近些年,又冒出了新花样。特别是那些国际幼儿园或者双语幼儿园,“Cici老师”“Apple老师”之类的英文名或者昵称也流行起来。我个人对这个持保留意见,不是说不好,只是觉得它有时候会消解掉一部分“老师”这个身份的庄重感。当然,它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亲切,拉近距离,孩子们叫起来也觉得好玩。这背后其实是教育理念的变化,强调更平等、更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阵风吹过来,你挡也挡不住,也算是时代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吧。
最让我哭笑不得,也最能触动我心弦的,还是开头说的那声“妈妈”,以及偶尔会听到的“阿姨”。
叫“阿姨”的,通常是年龄偏小一点的孩子,或者家庭环境里习惯这么称呼亲近的女性长辈。这个称呼很微妙,它比“老师”更家常,更亲昵,但又不像“妈妈”那样具有唯一性和强烈的归属感。当一个孩子叫我“王阿姨”时,我能感觉到,他把我当成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像邻家阿姨一样的角色,温暖,但保持着一丝丝距离。
而那声“妈妈”,分量可就重了。它几乎是孩子在极度缺乏 安全感 时,下意识的呼唤。你想想,一个三岁的孩子,第一次离开最熟悉的家,离开唯一的依靠——妈妈,被扔进一个满是陌生面孔的环境里,他的恐惧和无助,是排山倒海的。这时候,那个一直对他微笑、给他擦眼泪、带他上厕所的女性角色,就成了他情感转移的对象。他把对妈妈的依恋,暂时“寄存”到了老师身上。所以,当那声“妈妈”脱口而出时,那不是口误,那是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拼命抓住的一根情感上的救命稻草。
所以,作为家长,当孩子回家告诉你“今天XX小朋友管老师叫妈妈了”,千万不要去嘲笑那个孩子。你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孩子正在努力适应新环境的信号。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引导孩子正确称呼老师呢?这事儿,得在入园前就开始做铺垫。
首先,在家里就要开始“情景预演”。 别小看这个,这很重要。你可以拿着老师的照片,或者在亲子阅读时指着书里的老师形象,告诉他:“宝宝,这个就是老师。以后在幼儿园,你要叫她‘X老师’哦。”反复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去强化这个概念。让他知道,“老师”是一个全新的、友善的角色。
其次,解释为什么,而不仅仅是规定怎么叫。 对孩子来说,“因为我说的”是最没用的理由。你可以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释:“老师就像超人一样,她会教你好多好多本领,所以我们要尊敬她,叫她‘老师’,就像奥特曼出场也要有个帅气的名字一样!”把称呼这件事,变得有趣,有意义。
最关键的一点,当孩子叫错时,请务必温柔以待。 无论是在家说漏了嘴,还是在幼儿园里叫错了,大人的反应至关重要。如果他把老师叫成了“妈妈”,老师温柔地纠正:“宝宝,我是王老师呀,妈妈下午就来接你啦。”家长知道了,也可以笑着说:“看来你很喜欢王老师,把她当成像妈妈一样亲近的人了呢。不过我们在幼儿园要叫她‘王老师’才更有礼貌哦。”千万不要呵斥或者嘲笑,那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对新环境的信任感。
从一声含混不清的“妈妈”,到一个清晰响亮的“王老师”,这中间的路,其实就是孩子社会化的一段缩影。他学会了区分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得体的称呼,学会了表达尊敬和喜爱。这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我们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家长的智慧配合。
一声称呼,短短几个音节,却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对社会规则的初次探索。它背后,是信任的流动,是情感的链接,是成长的轨迹。所以,下一次当你再思考 幼儿园幼儿怎么称呼老师 这个问题时,别只把它当成一个礼貌问题,去咂摸一下那称呼背后的童心,你会发现一个更柔软、也更丰富的世界。这趟奇妙的旅程,我们和家长,都是孩子最重要的引路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