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手机猛地一震,某个图标上跳出个鲜红的“1”,你心头一喜,以为是哪个热闹的群又在聊什么八卦,结果点开一看,嚯,是那个沉寂了八百年的“XX届3班同学群”。消息内容是:“麻烦帮我点个赞,第一条,谢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条求赞链接孤零零地悬浮在屏幕中央,像一块投进深海的石头,连个回声都没有。整个群,死一般的寂静。这种群,我们心里都默默给它判了死刑,但它又顽强地活在我们的联系人列表里,占着内存,也占着我们一丝若有若无的念-想。

这些 不活跃的群 ,它们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或者说,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尸体”,是怎么用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给它们重新命名的?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
我见过最生猛、最直接的,也是流传最广的,就是 “停尸间” 。
这仨字儿,简直是为那些万年不响一声的群量身定做的。冷飕飕,又带着点儿黑色幽默的精准。谁第一个想出来的?简直是天才。它完美捕捉到了那种感觉——一屋子“人”,个个在线,却谁也不说话,像极了某种庄严肃穆又无比尴尬的告别仪式。你甚至能脑补出每个人躺在自己的对话框里,盖着白布,手机屏幕上飘着袅袅青烟。
偶尔,管理员诈尸,改个群公告,就像法医过来掀开白布看一眼,确认一下死亡时间,然后又盖上。更多的时候,是某个不知趣的新人(如果还有的话)发了句“有人吗?”,那感觉,就像大半夜在停尸间里喊了一嗓子,非但没人回应,还显得自己特别……不懂事。
从 “停尸间” 衍生出来的版本就更多了。比如文艺一点的 “静默山庄” ,听着像个疗养院,其实就是没人搭理你。还有更狠的,直接叫 “乱葬岗” ,这一般用于那种成员之间关系复杂,早已分崩离析,只剩下一堆名存实亡的账号堆叠在一起的群。
如果说“停尸间”系列还带点儿对“复活”的绝望,那另一个流派,则直接跨越了生死,进入了后事处理阶段。
我愿称之为“身后事”流派,代表作: “电子公墓” 。
这个词,绝了。它承认了这个群的社交功能已经彻底死亡,但同时又赋予了它新的意义——纪念。你往上翻,还能看到几年前大家为了一个沙雕视频笑得人仰马翻的聊天记录,那些绿色的对话框和白色的对话框犬牙交错,像一串串凝固了时间的琥珀,里面封存着当时最鲜活的情绪。每一段聊天记录,都是一块小小的墓碑,上面刻着“曾经的热闹”。我们偶尔点进来,不是为了聊天,是为了“扫墓”,为了进行一场赛博凭吊。
与 “电子公墓” 异曲同工的,还有 “赛博骨灰盒” 。这个更私人,更小型,通常指那种三五好友因为某个共同爱好建立,后来热情燃尽,只剩下回忆的群。它小巧、精致,装的都是最精华的记忆灰烬。
还有一个分支,叫 “数字考古现场” 。这个名字,赋予了我们这些潜水员一种全新的身份:考古学家。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一个 死群 里,通过那些褪色的表情包、过时的网络用语和早已失效的链接,去挖掘一个逝去时代的生活细节。比如,你翻到一个三年前的链接,点开是“拼多多帮我砍一刀”,你会会心一笑,哦,原来那个时候,大家还在玩这个。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悲观。还有一种,是“功能转化”流派。
这类群,放弃了社交幻想,坦然接受了自己工具化的命运。最常见的就是 “XX资料备份群” 或者 “通讯录plus” 。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你在忘了某个老同学的电话,或者需要找一份当年项目的老文件时,能有个地方捞一捞。大家心照不D不宣,这里不是聊天的地方,是仓库,是档案馆。平时没人来,但谁也舍不得删。
还有一种特别可爱的,叫 “养老院” 。这通常出现在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游戏群或者粉丝群。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都成了养家糊口的社畜,再也没时间熬夜开荒、为爱豆打榜了。于是群名一改,叫“XX养老院”,大家偶尔冒泡,发的也都是“颈椎又疼了”、“今天娃上幼儿园没哭”之类的中年话题。这是一种温柔的妥协,一种与岁月和解的 自嘲 。
那么,问题来了。
一个群,到底是怎么从一个热火朝天的茶馆,一步步变成一个无人问津的 “停尸间” 的?
一开始,总有一个核心话题,像一堆篝火,吸引着大家。可能是共同的课程,一个项目,一部剧,或者仅仅是无聊。火烧得旺的时候,每个人都愿意往里添柴,表情包满天飞,@符号此起彼伏,一天不看就有999+条未读。
然后呢?课程结束了,项目交付了,剧追完了。篝火的核心燃料烧尽了。
有人试图扔点新的木柴进去,比如分享个新闻,发个段子。但大家的回应开始变得稀稀拉拉,从秒回变成轮回,从哈哈哈哈变成一个“😂”的表情,最后,连表情都懒得发了。
沉默,是会传染的。
当第一个人发的消息石沉大海时,第二个人在开口前就会犹豫。第三个人看到前两个人的窘境,索性就闭嘴了。于是,群的生命体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慢慢衰减,直至心电图拉成一条直线。
最尴尬的,莫过于那些名义上不能解散的群。比如,亲戚群、公司部门群。它们活着,但又像死了一样。除了逢年过节复制粘贴的祝福,和领导偶尔发布的不容置喙的通知,再无他物。这些群,甚至连改名 自嘲 的资格都没有,只能顶着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扮演着一具“活着的僵尸”。
我们为什么不退群呢?
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很多次。明明这个群已经是个 数字废墟 ,留着干嘛?
后来我想明白了。不退,是因为那份连接还在。哪怕它已经细若游丝。同学群,留着的是一段回不去的青春;前同事群,留着的是一段并肩作战的岁月;兴趣群,留着的是一个曾经 passionately in love 的自己。
退出,意味着一种彻底的切割。而我们,大多数时候,没那么决绝。我们宁愿让这些 不活跃的群 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本本不再翻阅的旧相册,偶尔拂去上面的灰尘,看一看,然后继续让它沉睡。
所以,一个 不活跃的群怎么称呼自己 ?
它叫 “停尸间” ,也叫 “电子公墓” ,叫 “养老院” ,也叫 “历史文献馆” 。这些名字,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一种复杂的群体情绪的浓缩。它有无奈,有戏谑,有怀念,也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温情。
这是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独有的一种黑色幽默,一种心照不宣的社交仪式,一种对“连接”的消逝与存留,所能做出的,最坦诚的 自嘲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