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群众演员的家长怎么称呼?这话问得,嘿,挺有意思。说实话,这问题本身就透着一股子外行人的新鲜劲儿。我在这行里摸爬滚打这么些年,见过太多光鲜亮丽的明星,也见过无数灰头土脸的背景板。要说群众演员的家长有个什么“正式”称呼,那可真是太看得起这个圈子了。哪儿有啊!你以为是剧组特意给他们编排了个什么“某某家属代表”、“希望之星守护者”之类的名头?想多了!
大多数时候,他们就是 “XX的爸爸”或者“XX的妈妈” 。那个“XX”呢,就是他们家那小演员的名字,甭管是艺名还是本名,反正就是这么个指代。再熟络一点儿,比如老在同一个剧组、同一个片场碰面,或者孩子们玩得熟了,可能会根据家长的姓氏,喊一声 “张姐”、“李哥” 什么的。但这种“姐”、“哥”,往往也带着一层若有若无的疏离感,不像真正的朋友之间那么亲密无间。更多的时候,他们根本就没名字, 就是个“陪孩子来的” ,一个模糊不清的、背景板中的背景板。
你可能觉得我话说得有点刻薄,但这就是现实,血淋淋的现实。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烈日炎炎,横店那地面都能把鸡蛋煎熟了,一帮孩子穿着厚重的古装,汗珠子顺着额角往下淌,脸上还得保持着“肃穆”或“惊恐”的表情。他们旁边呢?离镜头八丈远的地方,往往就蹲着、站着、甚至直接坐在水泥地上,一群“无名氏”的家长们。他们手里可能拿着遮阳伞,摇着小电风扇,或者干脆就用自己的身体,给孩子挡住那毒辣辣的阳光。他们的眼神,一刻不离地黏在孩子身上,哪怕孩子只是在镜头最边上晃过一帧,他们也会眼睛发亮。

那会儿,谁会去问他们叫什么?谁会在乎他们的“称呼”?剧组里的人,忙得跟陀螺似的,哪有闲工夫关心这些?对于副导演、场务、灯光、道具而言,这些家长就是一群“非必要存在”,别添乱就谢天谢地了。有时候,他们还得被呵斥几句:“哎,那边的家长,别挡着道儿!”或者“都安静点儿啊,这边在拍戏!”那语气,冰冷得能把人冻个透心凉。这些家长呢,脸上可能写满了委屈,但嘴上却只会陪着笑,连连点头,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就耽误了孩子那几秒钟的“露脸机会”。
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大概只有七八岁的小姑娘,拍一场宫女排队的戏。大冬天的,小姑娘冻得嘴唇发紫,不停地搓着小手。她妈妈呢,穿着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就站在不远处。每次导演喊“卡”的时候,她妈妈就赶紧冲过去,把自己带着的热水袋塞到孩子怀里,再把自己的手搓热了,去捂孩子的脸。孩子眼泪汪汪地说:“妈妈,我好冷,想回家。”她妈妈就蹲下来,抱住孩子,轻轻拍着她的背,声音沙哑地哄着:“乖啊,再坚持一会儿就好啦,再拍完这一条,我们就能回家了。你不是想当大明星吗?大明星都是这样熬出来的……”那个画面,简直是刀子割在心尖上,疼得我直发闷。你告诉我,那一刻,那个妈妈的“称呼”重要吗?她就是 “一个母亲” ,一个为了孩子,愿意把自己揉碎了、碾平了,去铺垫孩子未来之路的母亲。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他们来得频繁了,跟剧组里的一些老油子混熟了,或者自家孩子确实“出息”了,从跑龙套的里稍微冒了个尖,能有几句台词了,那待遇自然就不一样了。有时候,他们会被称作 “XX的经纪人” ,虽然这名头听着有点虚,但至少表明了他们在孩子身边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陪同”。甚至,如果孩子足够优秀,开始接一些小配角,那家长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偶尔会被剧组工作人员客气地叫一声 “X老师的家长” ,这已经是极高的礼遇了。但那样的凤毛麟角,十不存一,大多数时候,他们依然是那群默默无闻的 “守候者” 。
这些家长们啊,他们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了。除了孩子那看似遥不可及的“明星梦”,还有现实的柴米油盐,甚至,有时候是他们自己年少时未能实现的“演员梦”,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我认识一个大姐,她儿子十三四岁了,长得挺精神,一直在横店跑组。大姐常年陪着,在剧组外头租了个小单间,每天给孩子做饭、洗衣,风里来雨里去。她跟我说,她年轻的时候也想当演员,但家里条件不允许。现在看到儿子有机会,说什么也要支持。每次说起儿子在哪部戏里“闪现”了几秒,她眼里都带着星星点点的光,仿佛自己也跟着在镜头前亮相了一样。
说真的,你别看他们大部分时候都像个透明人,但他们的作用可太大了。他们是孩子在片场唯一的 心理支柱 。孩子们哭鼻子了,受委屈了,拍戏不顺利了,第一个想到的,永远是爸爸妈妈。他们也是最 忠实的后勤保障 。别的孩子可能跟着剧组吃盒饭,他们家的孩子,却能吃上妈妈亲手做的,哪怕只是简单的家常菜,那份温暖和安心,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比不了的。他们更是孩子 梦想的守护者 。这漫长的等待,日复一日的奔波,数不清的失望和偶尔的惊喜,如果不是背后有这样一群坚韧的家长在支撑,多少孩子会半途而废?
这群家长,他们活得很真实,也很卑微。他们会私下里交流 “小道消息” :哪个导演脾气好,哪个剧组盒饭好吃,哪个群头手上有好资源。他们也会互相攀比,谁家孩子今天多了一句台词,谁家孩子被摄影师多拍了几秒,眼里带着藏不住的羡慕和一点点酸涩。这种竞争是隐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因为每个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
他们很少为自己发声,他们的声音,大多都融化在对孩子的叮咛和鼓励里了。我曾经在片场外,偶然听到一个爸爸对他女儿说:“闺女,你今天表现得可真棒!那个跳舞的镜头,你比别的孩子跳得都好!”其实,那个镜头里,他女儿和其他小演员根本就没什么区别,只是背景板上的一员。但他爸爸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是满满的 骄傲和真诚 。那一刻,我觉得,这些家长根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称呼。他们的 爱 ,就是他们最响亮、最掷地有声的“称谓”。这份爱,穿透了光影的虚幻,直抵人心的最深处。
所以,如果你非要问我群众演员的家长怎么称呼,我会告诉你,他们最准确的称呼,不是任何一个头衔,而是一份沉甸甸的 “付出” ,一份不求回报的 “守望” ,和一份足以抵挡所有风雨的 “亲情” 。他们是那些 “陪着孩子逐梦的人” ,是光影世界里,最不起眼,却又最不可或缺的 “幕后英雄”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时间和心血,默默地托举着孩子们的梦想,哪怕那个梦想,最终只是在银幕上留下一道短暂的掠影,那也足够他们骄傲一辈子了。至于名字,称呼,那都不过是浮云罢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对“家长”这个词,做出了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