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交易的几类人怎么称हु?一文读懂金融市场里的众生相谱

别跟我扯什么价值投资、技术分析,那些都是挂在嘴上的标签。在交易这个血肉磨坊里,人,只有几类,贴在你骨头上的那种,洗都洗不掉。你以为你在做交易?不,是交易在“做”你,把你塑造成它想要的样子。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我们亲切地(或者说,悲哀地)称之为 “赌徒”

这种人,你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的眼睛里不是K线,是轮盘赌的红黑格子。每一笔交易,都是一次“梭哈”。他们的口头禅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或者“这次肯定能翻本”。他们的心脏构造大概异于常人,能在一天之内体验从珠穆朗玛峰顶到马里亚纳海沟的垂直落差,然后第二天早上起来,还能对着盘面咧嘴笑,仿佛昨天亏掉的不是钱,是欢乐豆。他们不信什么逻辑,不看什么财报,只信“盘感”,一种比玄学还玄的东西。他们的账户曲线,就是一张完美的心电图,只不过是濒死病人的那种。你劝他?没用。他会告诉你,富贵险中求,而你,只是个胆小鬼。

做交易的几类人怎么称हु?一文读懂金融市场里的众生相谱

然后,是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极端, “技术神教”的信徒

这些人,是市场的“科学家”。他们的屏幕上,K线图被各种颜色的指标线缠绕得像一团毛线球,MACD金叉死叉,RSI超买超卖,布林带上轨下轨……他们能把任何一个随机波动的曲线,解读出宇宙洪荒的奥秘。他们坚信,市场的一切行为,都有迹可循,都隐藏在这些线条和数字背后,只要找到那个“圣杯”公式,就能破解财富密码。他们聚在各种小群里,讨论的不是公司基本面,而是某个指标参数应该设成9还是12。他们看不起“赌徒”的鲁莽,认为那是对交易的亵渎。可笑的是,当市场一根大阳线或者大阴线,击穿他们所有的理论支撑时,他们脸上的表情,和赌场里压错大小的赌徒,没什么两样。他们会喃喃自语:不可能,指标钝化了,这不科学。

接着说, “价值原教旨主义者”

这是一群市场的苦行僧。巴菲特是他们唯一的真神。他们张口“护城河”,闭口“安全边际”。他们能把一家公司的财报翻来覆去读上几十遍,连附注里最小的字都不放过。他们买入一只股票,不是按天、按周,而是按“代”来持有的,准备传给孙子的那种。市场涨了,他们淡定地说,“看,价值回归了”;市场跌了,他们更淡定,“正好,可以捡更多便宜的筹码”。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喧嚣充耳不闻。他们是市场的“慢”变量,像一块块礁石,任凭浪花拍打。你很难说他们是错的,因为从几十年的维度看,他们往往是笑到最后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要忍受长达数年、甚至十年的寂寞与亏损,这种煎熬,本身就是一种酷刑,没几个人能受得了。

还有一种,特别有意思,我管他们叫 “风声交易员” ,或者说, “消息灵通人士”

他们的交易系统,不是电脑,是耳朵。他们的信息来源五花八门,从“我有一个朋友在证监会”到“某个大V的付费群里的独家内幕”。他们对各种小道消息、朦胧利好趋之若鹜。今天听说某公司要重组,冲!明天听说某行业有政策扶持,杀!他们的交易行为极其不稳定,像一只受惊的兔子,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他们一蹦三尺高。他们是市场上最活跃的群体,也是贡献手续费的主力军。然而,等消息真正落地的时候,往往就是他们被套在山顶的时候。他们是信息的搬运工,却总是最后一个知道该下车的人。

当然,不能忘了那个最庞大的群体—— “韭菜”

“韭菜”其实不是一个特定的人群,更像是一个“阶段”。几乎所有人都当过韭菜,区别只是被割的程度不同。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带着对财富自由的美好憧憬冲进市场,对交易一无所知,买卖全凭感觉,追涨杀跌是本能。他们是“大神”们最喜欢的粉丝,是“镰刀”们最可口的粮食。他们学习能力很强,能迅速掌握各种亏钱的技巧。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部血泪史,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把市场上所有的坑都踩一遍。当一个“韭菜”开始怀疑人生,开始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开始有了自己的交易逻辑时,恭喜他,他可能要从这个阶段毕业了,但也可能,只是变成了一颗“老韭菜”而已。

最后,还有一种神秘的存在, “量化猎食者”

你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没有情绪,没有恐惧,没有贪婪。他们是一行行冰冷的代码,是躲在服务器里的幽灵。他们利用极快的速度和复杂的模型,捕捉市场里最微小的价差和波动。当你在为一两个点的盈利沾沾自喜时,他们可能已经在你眼皮子底下完成了上千次毫秒级的交易。他们是市场的“黑暗森林”,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猎手。普通人根本无法与他们竞争,就像原始部落的弓箭手,妄图挑战隐形轰炸机。

那么,你呢?你又是哪一种?或者说,你以为你是哪一种,市场又把你活成了哪一种?在这个巨大的名利场里,每个人都戴着面具,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直到账户清零,或者财务自由,大幕落下,才发现自己真实的模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