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酒的商家怎么称呼他 ?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里头门道可深了去了。你以为就一个称呼嘛,张嘴就来?错了,叫错一声,可能一笔好买卖就黄了,至少也会让对方心里给你默默画个叉,觉得你“不上道”。
我在这行里混了些年头,从最初愣头青似的逮谁都叫“老板”,到后来能看一眼对方的气场、名片、甚至手上的表,就知道该怎么开口,这里头的学问,比你看懂一瓶拉菲的背标可难多了。
咱们先掰扯掰扯那几个最基础、最不容易出错的词。

经销商 、 代理商 ——这两个词,听着就特别“书面语”,对吧?没错,它们就是写在合同上、印在名片上的。你要是跟人发邮件、签协议,用这两个词,专业、严谨,没毛病。可你要是当着面,尤其是在饭局上,对着一个给你供货的哥们儿来一句:“王经销商,您辛苦了。”我保证,那气氛瞬间就降到冰点。太生分了,太刻意了,像是在演电视剧,不像是在交朋友、做生意。所以记住了,这两个词,是“官方用语”,不是“江湖黑话”。
那日常里,我们到底该怎么叫?
最保险、覆盖面最广的,其实就是那一声朴实无华的: 老板 。
别小看这个词。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世故的生意场上,“老板”两个字,自带一种恰到好处的尊重感。它不分大小,你对着一个社区烟酒店的个体户叫声“老板”,他受用;你对着一个手握好几个大品牌省级代理权的大人物叫声“老板”,他也不觉得被冒犯。这一声“老板”,既承认了对方的生意主体地位,又带着点烟火气,不卑不亢,刚刚好。尤其是你初次接触,不确定对方具体职位和规模的时候,喊一声“陈老板”、“李老板”,绝对是安全牌。
但如果你想更进一步,或者说,你想在对方心里留下更深的印象,光会叫“老板”可不够。这时候,就得学会“看人下菜碟”了。
场景一: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对方公司规模很大。
这时候,就得用“ X总 ”了。比如对方姓张,就叫“张总”。这几乎是商务社交里的“硬通货”。“总”这个字,比“老板”更具象,指向性更强,暗示着对方在公司里是个有决策权的人物。第一次见面,交换名片,看到头衔是“总经理”、“销售总监”之类的,别犹豫,直接尊称“X总”。这是一种职业化的尊重,表明你很认真地在对待这次会面。
但这里有个小坑。很多人为了显得客气,见谁都叫“总”。一个刚入行的小伙子,你也叫他“李总”,这就有点过了,反而显得虚伪。所以,“总”这个称呼,要给到那个真正能拍板、或者至少看起来像能拍板的人。
场景二:关系熟络了,从生意伙伴往朋友方向发展。
这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一顿酒、两顿饭下来,要是还“张总”、“李总”地叫,那你们这辈子估计也就停留在纯粹的买卖关系了。 经销酒的商家怎么称呼他 ,在这个阶段,称呼的转变,就是关系递进的信号灯。
火候差不多了,你可以试探性地改口,叫声“ 张哥 ”或者“ 李姐 ”。这一声“哥”或“姐”,瞬间就把距离拉近了。它意味着,我们之间不再是冷冰冰的甲方乙方,而是有了点人情味儿,是“自己人”了。当然,这个转变要自然,不能太突兀。通常是在酒桌上,气氛正酣,你敬他一杯,带着笑意说:“张哥,以后多关照!”效果拔群。对方要是欣然接受,甚至也回你一句“兄弟客气了”,那恭喜你,你们的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以后再谈事情,就好办多了。
场景三:面对更细分、更专业的酒商。
现在做酒的,越来越精,越来越专。你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什么酒都卖的大路货 酒商 ,而是一个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行家。
比如,他做的是精品葡萄酒,自己可能就是一个酒庄的 庄主 或者中国区 品牌方 代表。这时候,你如果能准确地叫出他的身份,比如“王庄主”,或者“刘代表”,对方绝对会对你刮目相看。这表明你不是个门外汉,你了解他的背景,尊重他的专业。
再比如,现在很火的精酿啤酒圈子,很多店主或者供货商,他们更喜欢被称为“ 主理人 ”。这个词,透着一股文艺范儿和匠人精神,比“老板”听起来更酷,更符合他们的自我定位。你走进一家精酿吧,对着那个在吧台后面忙活的人叫一声“嘿,主理人”,他抬头看你的眼神都会不一样。
所以你看, 经销酒的商家怎么称呼他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选择题,而是一道复杂的情商应用题。它考验的是你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你对不同社交场景的把控能力。
总结一下我的个人心得吧,其实就是个“三段论”:
初识,用“ 老板 ”或“ X总 ”,保持礼貌距离,不出错。深交,用“ X哥 ”或“ X姐 ”,拉近情感关系,建私交。专业,用“ 庄主 ”、“ 主理人 ”等特定称谓,表达专业认可,赢尊重。
归根结底,一个称呼,是你递给对方的第一张社交名片。它无声地告诉对方:我是谁,我如何看待你,以及我希望我们之间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别再傻乎乎地以为这只是个小节了,很多时候,生意场上的成败,恰恰就藏在这些不为人道的细节里。下次再见到给你供酒的那位,开口之前,先在脑子里过一下,想想该怎么叫,这比你跟他砍价半天,可能管用得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