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看到有职场新人,一脸天真无邪地冲着老板身边那位雷厉风行的女士喊一声“小秘”,我的心都会跟着咯噔一下。空气瞬间凝固,你能感觉到周围的温度都降了好几度。那个新人可能还不知道,他刚刚用一个称呼,就给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挖了个不大不小的坑。
所以, 对秘书的称呼怎么说 ?这根本不是个小问题,这简直是职场情商的第一道坎,是生存智慧的试金石。你以为这只是个称呼?别逗了,这背后是尊重、是眼力见儿、是你看待权力和关系的微妙尺度。
咱们先得把一个观念给拧过来。现在这个年代,还把“秘书”这个词挂在嘴边,本身就有点落伍了。人家名片上印的,可能是“总裁助理”、“董事长办公室主任”、“行政专员”甚至是“合伙人助理”。这些头衔,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代表着她们的专业、职能和在公司的地位。你上来就一个“秘书”或者更要命的“小秘”,等于把人家所有的专业性都给抹杀了,简化成一个端茶倒水、贴身服务的符号。换你你乐意吗?

所以,最最最稳妥,几乎不会出错的一招,就是 看名片或者工牌 。人家叫什么职位,你就怎么称呼。比如人家是“总裁助理”,姓李,那最正式的称呼就是“李助理”或者“李助”。简洁、专业、还透着一股子你很懂规矩的机灵劲儿。
但职场哪有这么简单,你不可能见每个人之前都先搞到一张名片。那怎么办?
这时候,就得用上我的第二条黄金法则: 随大流,先听后说 。
你刚进一个新环境,别急着张嘴。先竖起耳朵听,听听办公室里的“老人儿”们是怎么叫的。他们管老板的助理叫“张姐”?还是叫“Anna”?还是恭恭敬敬地称呼“张主任”?你跟着叫,准没错。这叫融入,叫“入乡随俗”,能让你迅速地看起来不那么“菜”。
如果实在是没有参照物,你必须第一个开口,那该怎么办?
别慌,祭出我们的万能称呼: “老师” 。
这招真的,屡试不爽。“李老师,您好!”“王老师,麻烦您个事儿。” “老师”这个称呼,在中国这个讲究尊师重道的文化环境里,简直是百搭的敬称。它既表达了尊重,又保持了恰当的距离感,还不分年龄和性别。你叫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老师”,她会觉得你谦虚有礼;你叫一个四五十岁的大姐“老师”,她会觉得你尊重她的资历。简直是职场社交的润滑剂。
当然,称呼这玩意儿,最讲究的就是 看人下菜碟,看场合说话 。
面对老板身边的那位“大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裁助理、董事长秘书,你得把尊敬值拉满。这些人,她们不仅仅是老板日程的安排者,更是信息的传递者、资源的分配者,甚至在很多事情上,她们的态度就代表了老板的态度。她们是老板身边的“防火墙”和“传声筒”。对她们,用“X助”、“X主任”这类正式的职称是最保险的。如果稍微熟络一点,听到别人叫“X姐”或“X哥”,你在私下里可以跟着叫,但在正式邮件或者会议场合,还是请老老实实用职称。得罪了她们,你可能连老板的影子都摸不着。
面对部门的行政或者秘书 ,情况就稍微轻松一些。她们更多是为大家服务的,迎来送往,处理各种杂事。跟她们搞好关系,你的报销能快一点,你的办公用品能领得顺心一点。对于年长一些的,发自内心地叫一声“王姐”、“李哥”,绝对比冷冰冰的“王会计”、“李行政”要暖心得多。她们会把你当“自己人”,很多时候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但前提是,你的“姐”和“哥”要叫得真诚,而不是油嘴滑舌。对于年轻的,可以直接叫名字,比如“小丽”,或者更显尊重的“李丽”,这都取决于办公室的整体氛围。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外企。
外企的氛围通常会轻松很多,大家习惯叫英文名。不管是CEO还是前台,一声“Hi, David”、“Morning, Jessica”就搞定了。这时候你反而要是毕恭毕敬地去叫“Mr. Smith”,对方可能还会觉得你有点奇怪,太见外了。所以,还是那句话,观察!看看邮件落款,听听大家开会怎么称呼,照做就行。
说了这么多,其实 对秘书的称呼怎么说 ,核心就两个字: 尊重 。
你所有的技巧、所有的观察,最终都应该落脚于你对对方专业价值和个人存在的尊重上。一个称呼,就像一把钥匙。用对了,能打开一扇顺畅沟通的大门;用错了,可能还没进门就把自己给锁在外面了。
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个不恰当的称呼,在职场里步履维艰。也见过很多人,就因为嘴甜会说话,总能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帮助。
所以,下次当你准备开口前,不妨先在心里过一遍:
- 我知道她的正式职位吗?
- 办公室里其他人怎么称呼她?
- 我们的关系到了可以称兄道弟的程度了吗?
- 这个场合,是该正式一点还是可以随意一些?
别小看这短短几秒的思考。它能帮你避开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能让你在别人眼里,成为一个“有情商、会办事”的靠谱同事。毕竟,职场这片江湖,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而一个得体的称呼,就是你行走江湖时,递出的第一张,也是最重要的一张名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