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姥姥我孩子怎么称呼:一个沉甸甸又暖烘烘的家庭难题

娃儿咿咿呀呀,开始对着人影叫唤了,小手指头戳着手机屏幕里那个满脸褶子、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老人。我妈凑过来,逗着孩子:“宝宝,叫太姥姥,这是妈妈的姥姥,是你的 太姥姥 。”

太姥姥

这三个字,像一颗小石子,突然就投进了我心里,漾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理智上,我百分之百明白,从辈分上论, 我的姥姥我孩子怎么称呼 ?答案标准得不能再标准,就是 太姥姥 。清晰、准确,符合伦理纲常,写进族谱里都挑不出半点错。

关于我的姥姥我孩子怎么称呼:一个沉甸甸又暖烘烘的家庭难题

可我心里,怎么就那么别扭呢?

好像这个“太”字,一下子就把我姥姥,那个我记忆里鲜活无比的人,给推远了。推到了一个模模糊糊、需要仰望的、符号化的位置上。

我的姥姥,她不是一个“太”字就能概括的。

我闭上眼,脑子里立马就能闻到她家小院里,夏天雨后泥土混着韭菜的味儿。她那双手,有点粗糙,指甲缝里总好像带着点泥土的痕迹,可就是那双手,能擀出世界上最薄的春饼,能在我发烧的时候,敷一条带着清凉水汽的毛巾在我额头上,温度刚刚好。

我小时候,管她叫“姥”,就一个字。带点撒娇的、拖长了音的调子。她总是“哎”地一声回应我,声音不高,却特别稳,像船锚,一下子就能让我慌乱的心定下来。

“姥,我饿了。”“姥,我不想写作业。”“姥,他们欺负我。”

每一次,回应我的,都是她忙碌的身影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碗卧了两个鸡蛋的滚烫面条;一把蒲扇,不轻不重地在我背上拍着,说着“不写就不写,咱歇会儿”;或者,她只是把我揽进怀里,用她带着皂角味儿的旧布衫子裹住我,什么也不说。

那个时候, 姥姥 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就是全世界最温暖的港湾,是绝对的安全感,是无条件的爱。

现在,我的孩子,这个我身上掉下来的小肉团,也要开始认识她了。我多希望,他/她感受到的,是我曾经感受到的那种不打折扣的、扑面而来的温暖。我希望他/她喊出的那个称呼,也能像我当年一样,是发自内心的依赖和亲近。

可是, 太姥姥 ……听起来太客气了,太有距离感了。像是在介绍一位历史人物,一位值得尊敬的、挂在墙上的先辈。而不是那个会偷偷往我口袋里塞两块水果糖,会因为我多吃了一碗饭而笑得合不拢嘴的、我最亲最亲的姥姥。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却又像一根细细的线,牵着三代人。

我试着跟老公讨论 我孩子怎么称呼我姥姥 这个问题。他是个理工男,思维直线型,觉得我纯属没事找事。“不就叫 太姥姥 吗?大家都这么叫,还能叫错了?”

我理解他,他没经历过我那样的童年,没在姥姥的蒲扇下度过一个又一个昏昏欲睡的午后。在他看来,一个 称谓 ,就是一个代号,用于区分你我他,如此而已。

可对于我,这不一样。 称谓 是有温度的。

比如,我妈,孩子叫她 姥姥 。这个称呼从我孩子嘴里说出来,和我当年叫我姥姥,感觉完全不同。我妈是新时代的姥姥,会给孩子买乐高,会带他去科技馆,会用平板电脑放动画片。而我的姥姥,她给我的,是烙饼、是棉布鞋、是那些有点“土”却无比珍贵的记忆。

我贪心地想让我的孩子,跨过我这一代,直接连接到那份最原始、最淳朴的爱。我甚至有过一个疯狂的念头:就让他也叫 姥姥

凭什么不行呢?家里人分得清就行了呗。当着我妈的面,叫 姥姥 ;当着我姥姥的面,也叫 姥姥 。他心里明白这是两个人,只是用同一个充满爱的词汇去定义她们。

这个想法一出来,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太离经叛道了。估计我妈第一个就不会同意,乱了,全乱了。

后来,我妈似乎看出了我的纠结。有一次视频,姥姥在那头,有点耳背,但精神头还不错。我抱着孩子,教他:“宝宝看,这是……姥姥。”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用了“姥姥”。

我妈在旁边轻轻碰了我一下,然后对着手机那头,替孩子大声说:“妈,宝宝看您呢!让宝宝叫您 姥-姥-婆 好不好?或者 老姥姥 ?”

我姥姥在那头乐了,摆着手:“叫啥都行,叫啥都好听!”

那一刻,我突然有点释然了。

或许我一直都钻了牛角尖。我在意的,根本不是那个 称谓 本身,而是怕那份爱,在代际传递中被稀释、被格式化。我怕我的孩子无法理解“姥姥”这两个字在我心中的分量,怕他面对我的姥姥时,只有礼貌和尊敬,没有那种血脉里流淌的、天然的亲昵。

其实,称呼是什么,真的那么重要吗?

重要的是,我会抱着我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跟他讲姥姥的故事。

我会告诉他,这位 太姥姥 ,曾经用怎样一双巧手,为妈妈缝制了第一个布娃娃。

我会告诉他,这位 太姥姥 ,曾在夏夜的星空下,给妈妈讲牛郎织女,声音比故事还温柔。

我会告诉他,这位 太姥姥 ,现在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但她看到你笑,眼睛里会发光。

我会把手机里存着的姥姥的照片翻给他看,告诉他,妈妈的勇敢、善良,很多都来自于这个慈祥的老人。

爱,不是一个空洞的 称谓 能完全承载的。爱,是故事,是细节,是每一次见面时紧紧的拥抱,是视频里穿越信号的笑声。

所以, 我的姥姥我孩子怎么称呼

书面上,正式的场合,我们会教他,那是 太姥姥 。这是对家族伦理的尊重,也是一种清晰的定位。

但在我们自己的小家里,在那些私密的、温馨的时刻,我可能会更愿意叫她“宝宝的 老姥姥 ”,或者,就叫“妈妈的 姥姥 ”。我会让他知道,这个称呼背后,是一整段温暖的旧时光。

等他再大一点,能自己选择了,他或许会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他和她之间的爱称。那可能是“糖糖姥姥”(因为总给糖吃),也可能是“笑笑姥姥”(因为总是在笑)。

那才是最好的答案。

一个称呼,始于规则,但最终,它会被爱,浸润成独一无二的模样。就像我的“姥”,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