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爷的妈妈怎么称呼?叫错一步就可能被逐出师门

这问题,听着绕。其实,真挺要命的。

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半路出家、一脚刚踏进传统行当门槛里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以为拜师学艺,把手上的活儿练好就万事大吉了?天真。真正要学的,是那些写在谱上、更写在人情世故里的—— 规矩 。而称呼,就是规矩里的第一道坎,也是最容易摔跟头的一道。

我刚进师门那会儿,傻乎乎的,真就以为跟在外面公司上班一样,见着年纪大的喊声“阿姨”“叔叔”准没错。结果第一次跟着师父去给祖师爷拜寿,我就杵在那儿了。

祖师爷的妈妈怎么称呼?叫错一步就可能被逐出师门

那是个什么样的场面?

阳光把院子里的尘埃照得根根分明,一屋子的人,从我师父那辈白了头发的,到我师兄这种正当年的,再到我这种毛头小子,全都毕恭毕敬。祖师爷坐在太师椅上,气场两米八。说实话,我当时腿肚子都有点转筋,大气不敢喘。

然后,里屋走出来一位老太太。满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一身靛蓝色的对襟小褂,手里端着一碗……好像是藕粉。她没说话,就那么笑眯眯地走过来,把碗放在祖师爷手边的茶几上。

整个屋子的人,包括我那平日里威风八面的师父,都瞬间站得更直了,齐刷刷地躬身,喊了一声。

那一嗓子,喊得我醍醐灌顶,也喊得我冷汗直流。

他们喊的是什么?不是“奶奶”,更不是什么“老夫人”。

我师父他们那辈人,喊的是:“ 师母 !”

我那些师兄们,跟着喊的,是:“ 师奶奶 !” 或者 “ 太师母 !”

空气安静了三秒,所有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都落在了我这个新来的愣头青身上。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嘴巴张了半天,一个音节都发不出来。喊“阿姨”?我感觉我喊出来,下一秒就会被我师父一脚踹出院子。跟着师兄喊“师奶奶”?对吗?万一不对呢?

这短短几秒钟,我脑子里闪过了无数个念头。这称呼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辈分,它是一张巨大的、无形的关系网。你喊对了,就等于拿到了这张网的入场券,证明你“懂事”,是“自己人”。你喊错了,那你就是个没眼力见的“外人”,连最基本的“伦理”都不懂。

后来还是大师兄看不下去了,用胳膊肘轻轻怼了我一下,压着嗓子给我递了个词儿:“ 太师母 。”

我才哆哆嗦嗦地跟着喊了一声。

那位老太太,也就是我们这位传说中的“祖师爷的妈妈”,听到了,朝我这边看了一眼,笑了。那眼神,不是审视,是那种“孩子,饿了吧”的暖意。她这一笑,我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事后我被大师兄拉到墙角好好“教育”了一番。

他告诉我,这称呼,里面的门道深着呢。

说白了就是, 你的称呼,取决于你师父管祖师爷叫什么

这是一个铁律,不能乱。

如果你的师父,就是祖师爷的直系徒弟,那么祖师爷就是你的 师公 或者 师爷 。那祖师爷的夫人,自然就是 师祖母 。而祖师爷的妈妈,辈分再往上一抬,就得尊称一声“ 太师祖母 ”了。这个称呼,分量极重,轻易不能叫,因为大部分人其实都排不上这个辈分。能这么叫的,基本都是门派里元老中的元老了。

而更常见的情况,就像我们。我师父是祖师爷的徒孙辈,他管祖师爷叫“师爷”。那么,祖师爷的妈妈,对我师父来说,就是“师奶奶”。

轮到我呢?我得跟着我师父的辈分走。师父的“师奶奶”,到我这儿,就得再升一级,叫“ 太师母 ”或者“ 师太奶奶 ”。这两个称呼,前者更正式,后者更显亲近,得看场合,看老太太本人的脾气。

大师兄说:“你别小看这一个称呼。这叫‘论资排辈’,也叫‘名正言顺’。咱们这行,最讲究的就是个 传承 。你喊对了,就代表你认可这个传承,知道自己站哪儿,头顶上都有谁。这既是对长辈的尊敬,也是对你自己身份的确认。”

我当时听得一愣一愣的。

原来一个称呼,背后是整个师门的结构图谱。它像一个通关密码,瞬间定位了你在整个体系里的坐标。

这跟我们现在这个扁平化的社会,简直是两个世界。现在的人,习惯了简单,一个“老师”,一个“X总”,几乎能应对所有场合。但在传统行当里,不行。每一个称呼都像一把刻度精准的尺子,量着你和对方之间的距离、辈分、亲疏。

比如,你管祖师爷的妈妈叫“老太太”,听着客气,但实际上生分了,等于把自己划出去了。你叫“奶奶”,又太家常了,缺了那份对整个门派传承的敬畏。

只有那声“ 太师母 ”,才恰如其分。既体现了血缘上的“母”,又叠加了师门传承里的“师”与“太”,不偏不倚,正中靶心。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那位太师母,她本人其实并不会半点功夫,也不懂我们这行的任何门道。她就是个寻常的老太太,一辈子就是操心儿子的吃穿冷暖。但她在我们整个师门的地位,却如同定海神针。

祖师爷脾气爆,训徒弟训得狠了,都是太师母端着一碗冰糖水出来,不说话,就往桌上一放。祖师爷的火气,也就泄了。师兄弟之间有了隔阂,闹了别扭,也是她把人叫过去,一人塞一个她自己烤的红薯,吃着吃着,那点不痛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她不懂我们的“术”,但她是我们所有人的“根”。她代表着祖师爷的来处,也代表着这个师门最温暖、最有人情味的那一面。

所以,那一声“ 太师母 ”,喊出口的,不仅仅是尊敬,更是一种归属感。它是在告诉你,这里不光有严苛的技艺和规矩,还有一个“家”。

现在,我也成了师兄,也带了几个小师弟。每次有新人来,看到他们对着门派里的长辈,一脸茫然、手足无措的样子,我都会想起当年的自己。

我也会把他们拉到墙角,跟他们讲清楚,见到祖师爷的妈妈,到底该怎么称呼。

因为我知道,教会他们这个,比教会他们一招一式,更重要。这是让他们真正融入这里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毕竟,手上的活儿可以慢慢练,但 规矩和人心 ,得从一开始就刻在骨子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