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 老一辈 人是如何把日子过成一首诗的?不光是柴米油盐,连他们嘴里吐出来的那些 称呼 ,都带着一股子活色生香的劲儿,跟现在我们张口就是“哥们儿”、“姐妹儿”那种大白话,真是不一样。特别是 同性 之间,那讲究,那情分,啧啧,细品起来,真是越嚼越有味。
记忆里,外婆家那条老巷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是街坊邻里。男人堆里,最常听见的莫过于“ 老王 ”、“ 老李 ”了。别以为“老”就是嫌弃,在那会儿,它可不是贬义,反倒是带了点儿尊敬,带了点儿熟稔,甚至还有那么一丁点儿——“咱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心照不宣的默契。我爷爷就常唤他的老战友“ 老张 ”,声儿不高不低,听着却有种沉甸甸的暖。那 老张 呢,回他一句“ 老陈 ”,也仿佛是在说:哎,哥们儿,这么多年,咱们还在呢!这“老”字,就像一枚盖了章的岁月徽章,只有一起走过坎坷的人,才用得心安理得,用得情真意切。
要是再往上溯,到那些手艺人扎堆儿的地方,比如木匠铺子、铁匠炉子,那“ 师傅 ”的 称呼 就更是金字招牌了。一个“ 师傅 ”喊出来,既是敬重他的一身本事,也是承认他在这个行当里的地位。哪怕是同辈,甚至年纪相仿,只要技艺高出一筹,一句“ 王师傅 ”、“ 李师傅 ”,立刻把人捧到那个份儿上。这可不是随便叫的,这 称呼 里头,有学徒对师父的敬畏,有同行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有那种“ 同性 相斥”的法则在手艺面前被压制下去的智慧。你看那老师傅,听到这 称呼 ,即便嘴上说“别瞎叫”,脸上那褶子也得笑出几道来,透着股子被认可的自豪。

当然,除了“ 老 ”和“ 师傅 ”,那时候男人间的 同性称呼 也多着呢。像那种没大没小,从小玩到大的 哥们儿 ,常常是直接叫个小名儿,或者带点儿绰号。比如,我二舅小时候被叫“大个儿”,现在都快六十了,他那几个发小见了面,还时不时“大个儿大个儿”地喊。那 称呼 一出口,甭管你现在是什么领导,什么老板,一下子就拉回了光着屁股玩泥巴的年头。你说,这种带着旧时光味道的 称呼 ,是不是比“老总”、“张总”听着更有人情味儿?还有些地域性的,像北方管关系铁的叫“ 铁子 ”,南方某些地方叫“ 兄弟 ”,这都把彼此间的感情黏得瓷实,不掺半点水分。
女性之间的 称呼 ,那更是花样繁多,细致入微。我外婆那一辈的姐妹们,见了面,最常听到的是“ 大姐 ”、“ 二姐 ”,或者“ 张姐 ”、“ 李姐 ”。这“ 姐 ”字,可不是现在那种为了显得亲近,对谁都喊“小姐姐”的泛滥,那时候的“ 姐 ”,是真的有血缘或者情谊上的认定。要么是年龄确实比你大,要么是性格上更像个主心骨,能担事儿。一句“ 大姐 ”,包含着依靠、尊重,还有那么点儿“巾帼不让须眉”的惺惺相惜。
再有就是“ 阿姨 ”、“ 大妈 ”。你别小瞧这两个词,在那个年代,特别是 同性 邻里之间,那可是拉近距离的利器。比如我妈,小时候跟着外婆去邻居家串门,外婆就会教她喊:“来,叫 张大妈 好!”那 张大妈 一听,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立刻掏出几块糖。当然,同辈的女性之间,比如两个中年妇女,相互 称呼 “ 张阿姨 ”、“ 王阿姨 ”,也很常见。这不光是尊重,更是把自己放低一点,拉近彼此关系的一种策略。它不像现在,一说“ 大妈 ”就带着点儿刻板印象,甚至有贬义的嫌疑。在 老一辈 的语境里,这些 称呼 是生活温度的体现,是人际网络里的黏合剂。
更有趣的是,那时候很多女性之间的 称呼 还带有夫家的姓氏,或者直接用“ 嫂子 ”来替代。比如“ 李嫂 ”、“ 王嫂子 ”,听起来像是通过丈夫的关系来确定彼此的身份,但实际上,这并不代表女性没有独立性。恰恰相反,在那个以家庭为重心的社会里,这种 称呼 反而构建了一种更稳定、更安全的社交圈。 李嫂 和 王嫂子 可能每天一起买菜、拉家常,分享育儿经,她们的关系,是实实在在的 姐妹 情。那句“ 嫂子 ”里头,带着理解,带着扶持,带着一种只有 同性 间才懂的默契和同情。
我甚至还听我奶奶说过,她们年轻时,闺蜜之间常常会有一些只有彼此才懂的 昵称 ,有些是根据性格特点取的,有些是某个特定事件的产物。这些 昵称 ,就像她们的小秘密,是外人无法窥探的私人花园。你瞧,那种亲密无间,那种毫无保留的信任,都浓缩在了那一个个只有在 同性 密友间才敢使用的 称呼 里。这份情谊,何尝不是一种隐形的财富?
如今,我们的 称呼 越来越趋于简化,甚至模式化。微信群里一片“ 某总 ”、“ 某老师 ”,似乎少了些旧时的淳朴与人情味。我们 称呼 同性 ,大多是直呼其名,或者加上一个简单的“哥”、“姐”,高效是高效了,但那份 老一辈 人 称呼 里带着的温度、历史感和人际关系网的厚重感,却似乎一去不复返。
那些带着“ 老 ”字的沉淀,带着“ 师傅 ”的敬重,带着“ 姐 ”字的担当,带着“ 嫂子 ”的温情,甚至带着 昵称 的私密,每一种 称呼 都像一块块历史的拼图,共同构成了 老一辈 同性 间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感图景。它们不仅仅是名字,更是社会关系的映射,是情感纽带的具象化,是那个时代 人际交往 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许,我们偶尔也该放慢脚步,学学 老一辈 人,在 称呼 中多注入一些感情,多体味一些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联系。毕竟,一个恰如其分的 称呼 ,胜过千言万语,它能瞬间拉近距离,也能让那份情谊,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我总觉得,那些被我们“简化”掉的 称呼 背后,其实藏着我们不经意间丢失掉的、那个年代特有的温情与智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