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古代怎么称呼人?从出将入相到允文允武的雅称

说真的,每次听到“文武双全”这个词,我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总不是现在那种“会点拳脚又懂点墨水”的轻飘飘的形容。在咱们老祖宗那儿,这四个字的分量,重得能压垮一个人的脊梁,也高得能把一个人直接送上神坛。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能力标签,它是一种人格的极致,一种几乎不可能达成的理想。

那么,古人到底是怎么称呼这些凤毛麟角的人物的呢?他们可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干巴巴地就说一句“某某某文武双全”。那也太没劲了,太不“古代”了。

最顶格的,也是我个人最心驰神往的一个词,叫—— 出将入相

文武双全古代怎么称呼人?从出将入相到允文允武的雅称

你品品这四个字。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出门披上铠甲,就是统帅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将军;回到朝堂,换上官袍,又能安邦定国、经天纬地,成为百官之首的宰相。这已经不是“双全”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巅峰,被同一个人给占了。你想想看,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杀伐决断,需要的是狼性、是果敢、是铁血;而庙堂之上的运筹帷幄、调和鼎鼐,需要的却是隐忍、是权衡、是滴水不漏的智慧。能在这两种极端角色之间无缝切换,这得是多恐怖的一个存在?所以, 出将入相 这个词,它自带一种气吞山河的霸气,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政治赞誉和人生评价。它不是随便给的,历史上能担得起这四个字的,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当然,除了这种顶级配置,还有一些同样充满敬意的称呼。比如 文武兼备 或者 文武全才 。这两个词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细究起来,味道还是有点不一样。“兼备”,更多的是一种状态描述,说明这个人两种素质都具备了,很全面。“全才”呢,则带上了一层天赋异禀的光环,有种“老天爷赏饭吃”的意味,强调的是他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才情和境界。

还有一个特别雅致,特别有书卷气的说法,叫 允文允武

这个词出自《诗经》,原句是“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是信、是然的意思,就是说,这人文的方面确实行,武的方面也确实可以。听起来是不是比“兼备”和“全才”要古朴、要有底蕴得多?它带着一种来自上古典籍的认证感,好像是说,这个人的人格光辉,已经可以上告祖先,光耀门楣了。这种说法,往往用在那些出身高贵、教养极好的世家子弟或者君王身上,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肯定。

光说词儿,还是有点虚。我们得把这些称呼,安在那些活生生的人身上,你才能感受到那种冲击力。

一说到这个话题,谁都绕不开曹操。这个被后世贴了无数标签的男人,简直就是“文武双全”这个概念的化身。你看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何等的文人骚客情怀;转过头来,官渡一把火,烧出了一个北方的霸主,又是何等的军事天才。他的诗,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而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苍凉和雄心。他的武功,也不是一介武夫的匹夫之勇,而是“挟天子以令不诸侯”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手腕的完美结合。所以,你说他是 出将入相 的典范,谁敢不服?虽然他没当过正经的“相”,但丞相的权柄,他握得比谁都牢。

还有一位,是我个人情感上特别偏爱的,辛弃疾。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豪放派的大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多豪迈!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挑灯看剑”可不是文艺青年的想象。他二十出头,就拉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抗金,还干过率领五十骑兵,直冲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给生擒回来的猛事。这战斗力,放现在就是最顶尖的特种兵王。可就是这样一个猛人,他内心的底色,却是一个文人。他的词里,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婉约,也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他的武,是他报国无门的工具;他的文,是他无法施展抱负时,内心痛苦的呐喊。所以,用 文武兼备 来形容稼轩先生,我觉得特别贴切。他的文和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他完整人格的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壮志难酬的爱国英雄的悲剧形象。那画面感,绝了。

再往前追溯,汉朝的班超,那又是另一个传奇。他本来是个抄抄写写的文官,日子过得挺安稳。但他不甘心啊,有一天直接把笔一扔,发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怒吼:“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这就是“投笔从戎”的由来。后来,他凭着一张嘴和过人的胆识,在西域三十六国之间纵横捭阖,硬是凭着几十个人就震慑住了整个西域,为大汉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从“文”到“武”的华丽转身,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和开阔胸襟。

其实,这种对 文武双全 的崇拜,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理想。在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里,射(射箭)和御(驾车)本身就是军事技能。一个理想的君子,就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要有道德文章,也要有保家卫国的体魄和能力。他们看不起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也鄙视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

所以,你看,古代对“文武双全”之人的称呼,远不止一个干瘪的形容词。 出将入相 是巅峰的功业; 文武兼备 是全面的素质; 允文允武 是古典的赞美。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段段激荡的传奇,以及一种我们今天或许已经有些陌生的,对于“完人”的向往和追求。

这是一种植根于我们文化深处的浪漫主义。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一个人的才华和勇气,真的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而当这种才华和勇气,同时体现在笔端和刀锋之上时,那种魅力,是穿越千年,依然能让我们心潮澎湃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