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眉头紧锁的问句,不是吗?“ 孩子应该怎么称呼小三呢 ?” 光是把这几个字并列在一起,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与荒谬。一个“孩子”,一个理应活在纯真与被呵护的世界里的小生命,竟然要面对这样一种大人世界里最不堪、最复杂的关系产物,还要被迫去寻觅一个“称谓”来定义它,这本身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我常常想,当我们成年人,用我们自以为是的“爱”或“不爱”,用我们那些私密的欲望和冲动,把原本完整的家撕扯得七零八落时,我们有没有哪怕一秒钟,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那个小小的、摇摇欲坠的视角去感受一下?他们何其无辜!他们的世界,原本该是由爸爸妈妈共同撑起的一片天,现在呢?天上突然裂开一道缝,漏下了冰冷的风,还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而我们,那些所谓的“大人”,还在争论,还在困惑,这孩子该用什么词儿去称呼那个打碎他世界的人?荒诞!简直是荒诞至极!
你看,这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发指的被迫感。没有哪个孩子会主动想要去称呼“ 小三 ”。他们本能地排斥、抗拒,甚至内心深处可能带着无法言说的憎恶。这就像,你强行把一颗苦涩的药丸塞进孩子嘴里,然后问他,这药丸是叫“甜的”呢,还是“不那么苦的”?它本质就是苦的,无论你给它冠上什么光鲜亮丽的称呼,那份吞咽下去的艰难,那份扎心的疼痛,丝毫不会减少。

我们尝试过多少种“解决方案”?“叫阿姨吧。”多轻巧的一句话。阿姨?哪个阿姨?是楼下便利店热情招呼的阿姨,还是妈妈同事里和蔼可亲的阿姨?都不是。这个“阿姨”,它背负着一个家庭破碎的重量,它承载着孩子对背叛和离弃的朦胧感知。当孩子被迫喊出这声“阿姨”的时候,他小小的心灵里,是不是也同时埋下了疑惑:为什么这个阿姨,会占据爸爸原本只属于妈妈的位子?为什么这个阿姨,会让妈妈偷偷地哭泣?这声“阿姨”,听上去客气,实则冰冷,它只是成年人为了掩盖尴尬、为了维持表面和平而抛出的一块遮羞布,根本无法触及孩子内心深处的波澜。
还有人说,“直接叫名字吧,也没什么不妥。”嗯,听起来倒是个“平等”的选择。没有附加任何亲昵的色彩,也没有刻意去构建虚假的亲密。可这所谓的“平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一个陌生人,一个介入父母关系的破坏者,孩子直呼其名,那份疏离,那份带着本能排斥的漠视,是不是又会加重他内心的那份不解与矛盾?“这个人,爸爸为什么要把她带回家?她是谁?她有什么资格坐在我们家的餐桌旁,看着我?” 这直白的称呼,或许是最“真实”的反映,却也最残酷地把大人世界的丑陋和不堪,赤裸裸地摆在了孩子眼前。
更糟糕的,那些试图用“新妈妈”或者“新爸爸”来强行“ 正名 ”的。天呐,这是何其残忍!一个孩子,他只有一个妈妈,一个爸爸。即便父母离婚,妈妈永远是妈妈,爸爸永远是爸爸。你把一个和家庭破裂紧密关联的陌生人,硬生生塞到孩子面前,逼着他去接受这个“新”的身份,这简直是赤裸裸的 心理霸凌 !想想看,孩子的心里,原配的妈妈(或爸爸)是何等地位,承载了多少童年的温暖与记忆。你让一个 小三 ,一个在孩子内心世界里充满复杂负面情绪的形象,去取代那个无可替代的位置,这无异于在孩子的灵魂深处刻下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 创伤 。那份错乱、那份被背叛的愤怒、那份强加于身的屈辱感,会像毒藤一样缠绕着孩子的童年,甚至影响他们未来对亲密关系、对家庭的认知。这绝不是什么“为了孩子好”,这分明是自私的成人世界,在榨取孩子最后的尊严,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便利。
所以,你看,无论哪种 称谓 ,都带着大人世界里浓烈的自私和无奈。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问题本身就不应该存在。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大人世界的溃败。我们这些成年人,在享受我们自己的情爱纠葛时,真的有想过,当我们把一个孩子卷入这滩浑水,把一个复杂的 家庭关系 的难题抛给他们时,他们该如何消化?他们稚嫩的心灵,如何去理解那些超越他们认知范围的道德、伦理、背叛与爱恨?
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这个问题,压根就不需要孩子去回答,更不该由孩子去承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应该完全落在那些制造出这份困境的成年人肩上。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无可避免地让 小三 进入了孩子的生活,那么,请至少用最大的努力去 保护孩子 ,降低这份 情感冲击 。不要试图去粉饰太平,不要强求孩子去接受什么,更不要用任何谎言去欺骗他们。
或许,最不伤害孩子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让这个“ 小三 ”的角色,在孩子的生活中降到最低限度。如果必须存在,那就让她以最“透明”、最不带任何情感附加的方式存在。不求亲密,不求融入,更不求取代。让她只是一个“那个…阿姨”,一个需要被明确区隔开来的“外部存在”。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则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修复孩子内心的创伤上。告诉他们,无论大人世界如何变幻,你依然是被爱着的,你依然是珍贵的。告诉他们,家庭的形态或许会变,但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永远不变。这需要极大的智慧、耐心和自省,远比随便给个 称谓 要困难得多。
一个孩子的世界,原本该是彩色的、简单的。可一旦被大人世界的 伦理 泥沼浸染,那份纯真就会被污染,那份信任就会被击碎。他们会学会察言观色,会变得敏感多疑,会过早地洞悉人性的复杂与阴暗。而那些强加在他们身上的“ 称谓 ”,无论是“阿姨”还是“直呼其名”,都会成为他们 童年阴影 里挥之不去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着破碎与背叛的符号。
所以,与其绞尽脑汁地讨论“ 孩子应该怎么称呼小三呢 ”,我更想呼吁的是,我们这些大人啊,能不能在做任何可能影响家庭结构、可能伤害孩子的事情之前,先好好问问自己的良心,先掂量掂量自己肩上那份作为父母的 责任 ?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不该成为我们大人情感游戏里的牺牲品,更不该被迫去扮演一个“接纳者”的角色。让孩子活在他们该有的纯粹里,这,才是我们能给他们最好的“称谓”——那就是“被无条件爱着的孩子”。其他的,都不过是成人世界自欺欺人的把戏,根本无法减轻孩子心底那份无法言说的 心酸 与 无奈 。这份痛,这份困惑,本就不该属于他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