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啊,真不是矫情。真轮到自己头上了,才知道那滋味有多微妙,多考验人。女儿领回来的那个他,不是一般的优秀,是那种走在路上,你都能感觉他脚下踩的不是马路,是印钞机。第一次上门,全家都跟迎接外宾似的,我这心里就犯嘀咕:这开口,是叫小王呢,还是王总?或者……跟着女儿叫昵称?每一个选项,都像在走钢丝。
饭桌上,气氛热烈,但那热烈底下,是所有人都绷着一根弦。我老伴儿,平时多能说会道一人,那天愣是半天憋不出一句囫囵话,端着个茶杯,手都有点抖。我呢,就负责笑,一个劲儿地夹菜,嘴里念叨着“多吃点,多吃点”,心里却把所有称呼都过了个遍。最后,情急之下,喊了一声他大名,“王伟啊,尝尝这个鱼。”
空气瞬间凝固了三秒。

女儿立马打圆场,“妈,你叫他阿伟就行。”
你看,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个简单的称呼,背后是身份的错位,是心理的博弈,是两个完全不同阶层家庭碰撞出的第一丝火花。叫错了,轻则尴尬,重则可能就给人留下个“不懂事”、“势利眼”或者“想攀高枝”的印象。所以, 非常有钱的女婿怎么称呼 ,这绝对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心态活。
咱们先盘盘那些一踩一个准的雷区。
雷区一:过于谄媚,把自己放得太低。
典型代表就是“X总”。比如女婿姓李,叫“李总”。我的天,您这是在家吃饭呢,还是在公司开董事会?这么一叫,得,家庭的温馨氛围瞬间归零,直接切换成商务谈判模式。你把他当老板,他能把你当丈母娘吗?这道无形的墙,是你亲手砌起来的。更要命的是,这显得你特别 掉价 ,好像八辈子没见过有钱人,上赶着要巴结。人家心里怎么想?“哦,原来是看上我的钱了。” 这层意思一出来,以后还怎么平等相处?你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歪了。
还有些更夸张的,半开玩笑地叫“大老板”、“财神爷”。求求了,收了神通吧。这种称呼,油腻得能炒一盘菜,不仅没显得你幽默,反而透着一股子小家子气。人家听了,脸上笑嘻嘻,心里指不定怎么给你贴标签呢。
雷区二:过于“长辈”,摆老资格。
这个也好理解,就是想维持自己作为长辈的尊严。上来就叫“小王”、“小李”。如果女婿年纪确实比你小很多,且性格随和,或许还行。但万一他本身就是个少年老成、气场强大的人呢?你这一声“小王”,听着就像公司里一个老员工在指点新来的实习生,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审视感。
别忘了,他的社会地位和阅历可能远超你的想象。你以为你在展现亲切,他可能觉得你不尊重他。这种称呼,尤其是在他那帮朋友面前,简直是让他下不来台。人家是来当你女婿,融入你的家庭的,不是来让你“敲打”的。
那到底该怎么办?
别急,这事儿得讲究个循序渐进,看人下菜。
初级阶段:跟着女儿叫,准没错。
这是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一招。女儿叫他什么,你就跟着叫。她叫“阿杰”,你就叫“阿杰”。她叫“老胡”,你就叫“老胡”。她要是叫英文名“Tony”,那你就大大方方地叫“Tony”。这传递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我接纳你,是因为你是我女儿爱的人,我尊重她的选择,也尊重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么叫,既显得自然,又拉近了距离,还巧妙地避开了所有关于金钱、地位的尴尬。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进阶阶段:从名字里找一个亲切的称呼。
如果女儿对他的称呼是那种特别肉麻的“宝宝”、“亲爱的”,你总不能也跟着叫吧?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这时候,就可以在他名字里做文章。
比如他叫“林致远”,你可以去掉姓,亲切地叫“致远”。两个字的名字,就叫单名。这既保留了对他的尊重,又比叫全名多了一份家人之间的熟稔。记住,关键是那个 恰到好处的亲近感 。要让他感觉到,你是在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晚辈,而不是一个需要仰视的金主,或者一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小孩。
高级阶段:观察和感受,让称呼自然生长。
真正高情商的岳父岳母,是不会死守一个称呼不变的。他们会观察,会感受。
他私下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其实很风趣,爱开玩笑,那熟悉了之后,偶尔用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称呼,反而能让关系迅速升温。比如他爱钓鱼,你可以开玩笑叫他“姜太公”。这说明你真的在关心他这个人,关心他的爱好,而不仅仅是他的身份。
看他在不同场合的反应。如果在家庭聚会中,你叫他“阿伟”,他笑得很开心,回应很自然,那说明这个称呼是成功的,是让他舒服的。如果在有他朋友在场的场合,你叫他“致远”,他会很自豪地跟朋友介绍“这是我岳母”,那说明这个称呼也给足了他面子。
说到底, 称呼只是个壳儿,核心是心态 。
你得从心底里把这件事想明白:他是你女儿的丈夫,是你未来的亲人,你们的关系基础是爱和尊重,而不是金钱和地位。你对他的态度,应该是 不卑不亢 。
不卑 ,就是别把自己放得太低。你是长辈,要有长辈的慈爱和体面。你的家,无论大小,都是他温暖的港湾,而不是需要他来“视察”的项目。别总想着“我们家条件不好,别让人家看不起”,这种心态本身就输了。坦坦荡荡,我们家用真心待你,这就够了。
不亢 ,就是别端着长辈的架子。时代变了,别总想着要去“管教”女婿。人家能有今天的成就,自有过人之处。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挑剔;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说教。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去了解他的世界,也让他了解你的生活。
我后来是怎么做的?我跟女儿私下聊了聊,知道他私下里其实挺随和的。第二次见面,我就大大方方地叫他“阿伟”。他明显松了口气,笑容都真诚了不少。熟了之后,知道他老家是北方的,爱吃面食,我下次就特意学了做手擀面,吃饭的时候跟他说:“阿伟,尝尝阿姨做的面,看地道不?”
那一刻,我看到他眼睛里有光。
他不再是那个“非常有钱的女婿”,他就是阿伟,是那个爱着我女儿、也努力想融入我们家的一个大男孩。
所以,朋友们,别再纠结于那个干巴巴的称呼了。先把自己的心态摆正,用一颗平常心,一颗真心去接纳这个新家人。当你不再把他的“非常有钱”当成一个需要时时仰望的光环,或者一个需要处处提防的标签时,那个最自然、最舒服、最 熨帖 的称呼,自然而然就从你嘴里叫出来了。
发表回复